媒体解读“养老金并轨”:重在“一碗水端平”

来源:新华网
2014-12-26 08:14:02

  日前国务院副总理马凯代表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报告。报告称,机关事业单位与城镇职工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已经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通过,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将由单位和个人缴费,建立与城镇职工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养老金并轨”终于落地,引发舆论一片点赞。现精选部分媒体的解读评论,以飨读者。

媒体解读“养老金并轨”:重在“一碗水端平”

新华网:养老金“并轨”尽显公平善意

  自2008年初国务院通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迄今已逾7个年头,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终获中央高层批准,表明充满质疑、探索与期待的“七年之痒”终结,标志着实施了长达二十年之久的养老金“双轨制”寿终正寝。养老金“并轨”,打破了旧有的制度藩篱,回应了民众关切,堪称尽显公平善意的重大改革举措,其里程碑意义不言而喻。

  人民日报:养老金为何要“一碗水端平”

  应当看到,所谓双轨制是从计划到市场的改革中一个过渡环节,只是在养老保险方面,双轨并行得太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加之养老金计算方式、来源、管理等方面的不同,行业间的差距越拉越大,并轨已经是绕不开、躲不过的一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破除养老保险“双轨制”,是改革方向所指,也是改革目的所在。

  光明日报:养老并轨彰显社会公平正义

  养老并轨显性的意义在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民众期盼,更是政府责任。囿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我国的机关事业单位,与城镇职工的养老保障体系完全是割裂的,公职人员养老保险个人缴存的金额少,甚至完全不用自掏腰包,却享受优厚的养老待遇。

  新华每日电讯:应弄清公众评价养老金并轨的视角

  如果形式上养老制度统一了,基本养老金也公平了,但最后企业的养老金替代率还是远低于机关事业单位,那么人们就会觉得差异和不公平依旧存在,并轨并未彻底。否则,怎么会出现别人的养老金替代率达到80%,而自己的还徘徊在50%左右呢?这就是公众评价养老金并轨改革的主要视角与标准,他们更愿意从实际受益程度来审视养老金并轨改革的效果。这其实是一种人之常情,也是一种政治常识。

  中国青年报:养老保险破除“双轨制”之后

  目前全国还有1亿多人没有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主要是部分非公经济组织员工、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以及部分农村居民等。还有部分群体没有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建筑业等高职业风险行业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比例比较低,这些人员还不能充分享受到社会保障。这1亿多人,其养老谁来保障?

  法制日报:养老金并轨要以公平为核心

  在笔者看来,无论是养老金改革,还是公务员工资改革,都应该以公平为核心,即养老金并轨之后,公务员与企业退休人员所领的养老金,平均水平应该接近;公务员工资改革后,工资也不是无节制上涨,而是要与社会平均工资水平大致看齐。这样,改革才不会带来新问题。

  新京报:养老金并轨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

  长远来看,养老金保险改革方案也应把农民包括进来,实现全国统一的最基本的国家养老金制度。其实,养老金替代率不妨低一点,以满足养老者的基本生活需求为标准。在此养老保障基础上,不管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或者农民,一律实行商业养老金保险作为补充。

  京华时报:养老保险并轨释放改革公平活力

  人才只有流动起来,才会使社会呈现活力。此时市场的力量,就以其看不见的手的高能高效配置,为人才提供合适的位置,为经济提供最佳的生产要素。双轨制的存在显然是一大制度壁垒,阻碍了人员的横向流动。打通双轨制这堵墙,不仅利于公平,还便于人才流动。期待这样的改革举措再多些,因为无论于国家发展,还是于社会平等,抑或于个人福祉,都是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