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模式可以比技术重要

作者:尹晓宇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12-26 08:43:11

  在技术派面前,商业模式通常上不了台面。

  社会的发展依赖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后者最终由技术来驱动。蒸汽机的发明、电的广泛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乃至现在大热的“工业4.0”,都在一遍又一遍地验证着这个道理。

  不过,淘宝构建起来的商业模式对中国经济形态的影响提醒我们对商业模式的定位进行重新的审视:它既不是技术派嘴里的“纸老虎”,也不是营销派嘴里的无所不能。

  先看个小故事,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市场上有两种成熟的复印技术,都存在复印质量差、复印效率低、无法持久保存等问题。后来,切斯特·卡尔森发明了“静电复印术”,复印质量好、速度快。卡尔森曾找过柯达、通用电气和IBM寻求合作,但令人失望的是,“静电复印术”一台机器的生产成本达到2000美元,远高于原有复印机300美元的售价,市场上没有竞争力。但最终,静电复印技术还是成功了,原因是采用了租赁服务这种创新的商业模式。

  所以,我们不难发现,技术和商业模式就像两个人在做各绑住一条腿还要一起往前走的游戏,必须步伐协调才能达成最好的效果。

  阿里巴巴当时创业的当口恰恰是中国的互联网已经发展出来了,但是并没有形成相匹配的经济形态,换句话说,技术跑快了,商业模式没跟上。于是,马云在零售业的商业模式上加了把力。这跟当年百货公司的产生有相似之处,工业革命的完成提高了效率,要求交换的便利、透明,原有的集市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于是在法国,就诞生了贴着价签、有着琳琅满目商品,方便选购的百货商店。

  这样来看,淘宝诞生的时候,商业模式是可以比技术更重要的,哪怕是在淘宝村井喷的当下,这个说法仍有其合理性。必须说明的是,阿里要做的是一个生态系统,在追逐商业模式的时候,并没有放弃对技术的诉求。哪怕只是数据处理能力跟不上,交易也无从谈起。但是两相比较,我们看到淘宝模式对中国商业形态改变更具冲击力。

  阿里巴巴走的是与传统企业不同的发展路径,传统模式以规模效应为基础、追求短期利润的最大化,而新型的模式基于平台效应、以持续发展和大众繁荣为目标,善于释放草根的创造力。

  而这种创造力的释放,本身就是一种想象力的产物,一个有想象力的产业才有未来。(尹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