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贴息存款”
身居南京的王炎们为何舍近求远,要将巨额资金存到苏州市两家支行?
王炎称,一年多前,一位理财经理给他介绍业务说,这两家支行为了吸储,正在开展“贴息存款”业务,利率约为15%,比正常存款利率要高很多。
身家过亿的王炎身边一直不乏这类理财经理,也多次听说过银行业内的类似业务,以为撞上了“好事”,异乎寻常的高额利息,多少让他放松了警惕。而在储户杨东看来,不管利息多少,只要将钱存入银行就是最安全的理财方式。
存款的当天,在银行大堂,银行柜员登记了他们常用银行卡的账号。存款后不久,三人名下的银行卡分别收到640万、61万和30万利息的短信提示。一切显得那么顺当。
所谓的“贴息存款”,一位亲历过“贴息存款”业务的银行工作人员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为了吸储,银行承诺给储户在国家规定利率以外更高的利息,以10万元为例,定期存款一年利率为3.3%,利息即为3300元;为了吸储,“贴息存款”中银行私下给予储户6%的利率,但在存款单上利率仍为3.3%,而多出来的2700元利息银行会悄悄打到储户卡上。
“本金越高,利率越高。”这位工作人员说,“这其实是银行业的潜规则,是一项非阳光业务。”在他们看来,“有市场就有需求”。只要银行对存款业务量存在考核,“贴息存款”就有存活的土壤。
“热钱较多的江浙一带,早已形成活跃的市场。并且业务已蔓延至全国,除海南、新疆、内蒙古等少数省份,其他诸省份均有涉及;上自省级市,下至小县城,甚至国有银行也有涉及。”《中国证券期货》杂志曾专门刊发署名文章报道此类现象。
直到2014年9月11日,所谓的“贴息存款”业务才被中国银监会、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下文禁止。在《关于加强商业银行存款偏离度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中,列出的第一条违规手段,就是“违反规定、擅自提高存款利率或高套利率档次的高息揽储吸存”,即“贴息存款”。
对于涉嫌“贴息存款”业务,中国银行苏州分行的工作人员陈伟雄坚决否认。“我们绝对没有这个业务的”,陈说,这是银行违规员工自己诈骗储户的手段,“‘贴息存款’一经查出,是要被银监会严惩的。”
作为佐证,陈伟雄提到了一个细节,王炎们存款当天收到的贴息款并不是由中国银行打出的,是被转账后不久,被转入账户返还给他们的。而王炎们则称,在银行柜台存款后短时间内就收到贴息款入账的短信,他们当然会以为钱来自银行,而非另有其人,“短信上也没有显示钱的来源信息”。
另外值得一提的细节是,在王炎转账的业务单据上竟有他本人的签字,苏州分行一位人员认为,银行暂无法确定王炎与转走存款的账户是否认识。言外之意是,如果双方认识,说不定钱已回到王炎手中,现在又来试图多套走银行1个亿。
王炎对此推测表示不满,并称一定要弄个清楚,捍卫存款更要捍卫清白。他并不否认转账单上的字是“自己的签字”。起初,他从警方获知这一消息时也懵了,事后回忆,他怀疑这张经他签字的转账单就是在柜台开卡时混在该项业务的众多单据中一起签了,“谁能想到银行窗口递出来的单子会有陷阱?”
是银行“灰色业务”惹祸,还是内部员工内外勾结诈骗存款,更或者是储户设套,骗取银行赔偿款,究竟谁在黑谁的钱,公安部门和银监机构已经介入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