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两不怕”精神紧贴时代薪火相传

作者:王孝永 来源:解放军报
2014-12-26 12:50:19

  “无论什么时候,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千万不能丢。”习主席这一重要指示,深刻阐明了战斗精神的核心要素和实践要求。“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18军官兵首提并叫响的战斗口号。作为18军的传人,大力弘扬“两不怕”精神,既是忠诚履行使命任务的时代要求,也是传承红色基因的迫切需要,必须使“两不怕”精神薪火相传,为强军兴军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在弘扬光荣传统中凝魂聚力、固本培元。“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是我军战斗精神的集中体现和克敌制胜的强大精神武器。1952年18军官兵在进军西藏、修筑川藏公路的艰苦斗争中,首次喊出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口号。1962年边境自卫反击战中,这一精神得到充分彰显,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次年,时任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奉命进京汇报战况提到这一口号时,得到毛主席的充分肯定,指出:“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从此,“两不怕”就成为我军将士攻坚克难、战胜强敌的豪迈心声和铮铮誓言。半个多世纪来,我们坚持将“两不怕”精神作为代代相传的“师魂”熔铸部队、塑造官兵,通过广泛开展“学师史、忆传统、励斗志”等活动,大讲部队进军西藏和参加边境作战的辉煌战史,追溯“两不怕”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将“两不怕”精神融入官兵灵魂血脉。深度挖掘“两不怕”精神时代内涵,扎实开展“军人价值在哪里”等大讨论,并将其细化为“看对党忠诚、听党指挥的信念是否坚定,看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精神是否发扬”等“八看”标准,引导官兵自觉争当“两不怕”精神传人。正是源于对“两不怕”精神的薪火相传,官兵始终保持旺盛革命热情和高昂战斗意志,打赢了戍边卫国、维稳处突、抢险救灾等一场场硬仗。新形势下,我们必须牢记习主席“着力抓好战斗精神培育”的重要指示,切实用部队的光辉历程凝魂聚气,用英雄人物的壮举激励斗志,凝聚战胜一切困难和敌人的无穷精神力量。

  在融入实战化训练中坚定信心、积蓄底气。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将革命先辈在战场上“打出来”的“两不怕”基因融入实战化训练,把练思想、练作风与练技术、练战术紧密结合起来,按照环境求真、内容求难、方法求活、标准求严、作风求实的要求,狠抓实弹射击、分队战术和要素集成训练,在近似实战的条件下激发官兵狭路亮剑、刺刀见红的顽强意志。采取背靠背筹划决策、面对面排兵布阵的方式,将战斗精神培育融入以信息对抗、指挥对抗、作战行动对抗为主要内容的实兵对抗演练各环节,在针锋相对的较量中强化官兵短兵相接、敢打硬拼的胆略胆气。事实证明,和平时期,实战化训练是锤炼“两不怕”精神的最佳途径。面对信息化条件下作战的复杂考验,必须把“两不怕”精神贯穿实战化训练全过程,从实战需要出发从难从严摔打部队,加大训练难度、强度和险度,让官兵在恶劣复杂环境中锤炼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

  在弘扬先进军事文化中深植基因、励志激气。战斗文化历来是培育战斗精神的沃土。长期以来,我们坚持围绕“两不怕”主题规范军营文化环境,设置文化灯箱、树立英模雕塑,修建反映部队战史战例、革命精神的文化长廊,营造练兵备战、精武强能的浓厚氛围。大力宣扬各个时期践行“两不怕”精神先进典型的英雄事迹,让官兵学有榜样、赶有标杆。发动官兵撰写战斗格言、军旅感言、精武誓言,叫响战斗口号,唱响战斗歌曲,倡导不怕苦、不怕死的文化风尚。通过一代代接力赓续,“两不怕”精神成为部队永续不断的“文化基因”。当前,社会多元文化的影响日益深刻,对官兵政治信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的影响不可低估,必须紧贴使命任务拓展和官兵精神文化需求,积极探索军事文化与“两不怕”精神培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积极构建以“两不怕”精神为内核的战斗文化体系,真正使忠诚使命、献身使命的价值追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志。

  (作者单位:成都军区某师)

让“两不怕”精神紧贴时代薪火相传 两不怕,时代内涵,时代要求,薪火相传,精神力量让“两不怕”精神紧贴时代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