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海南频道12月25日电 (陈亮)记者从海口市美兰区获悉,“美兰区万福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在共青团中央、民政部、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等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上荣获金奖,这是海南省唯一获得金奖的志愿服务项目。海口市美兰区青年志愿者协会也在日前被中国民政部评为全国优秀志愿组织案例一等奖,全国仅10家,是海南省首次获得该奖项一等奖。同时,共青团海口市美兰区委书记陈文强同志被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评为第十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
一个区级政府的志愿服务工作同时获得共青团中央、民政部等国家部委层面的一致认可,并在短时间内“三”获殊荣,在这些可喜的成绩背后,美兰区委、区政府究竟在志愿服务工作上做了哪些实事?今天我们走进美兰区万福社区志愿服务站,一探究竟。
首创“点菜上单”:让需求与爱心接上头
12月25日上午10时许,记者刚走近海口市美兰区万恒路万福社区居委会办公区的2号楼,美兰区万福社区志愿服务站也是美兰区首创的“点单上菜”青年志愿服务模式的实践平台和中心枢纽,在海南率先实行志愿服务进社区政务审批大厅,初步实现了志愿服务“定单式”服务、“项目化”运营和“动态化”管理。
据了解,早在2014年新年伊始,来自海口市美兰区的100名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贫困孩子等特殊青少年,就欣喜地收到了由自己亲自“点单”的新年礼物,实现了自己的新年“心愿”。“先点单再上菜”,这种原本只在饭店里常见的模式,却被共青团海口市美兰区委员会“借用”到青年志愿者服务当中。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改变,却有效地解决了志愿者服务中盲目无序的“一窝蜂”现象。
“志愿者团队经常面临这样的尴尬,求助者的需要,志愿者不知道;志愿者的服务,求助者不需要。”共青团海口市美兰区委书记陈文强说,正是因为志愿者与求助者之间沟通不畅,供求信息无法有效对接,才导致志愿服务的诸多尴尬。先找需求,再组队伍,这种按需“点单上菜”的志愿服务模式,较好地实现了志愿服务供需双方的点对点对接。
近年来,美兰区融合城市文明创建和社区改革创新,坚持以“需求采集”为基础,通过先摸需求,然后策划项目,再配套队伍、整合资源,形成需求明确、操作性强的“志愿菜单”,找准力所能及、拥有爱心的人“接单上菜”,采取“定单式”运营和“动态化”管理模式,孵化了“情满回家路——送外来务工人员回家过年”、“志愿美兰—我们一起过节”、“志愿美兰—关爱农民工子女爱心文化游”、“志愿美兰—为您拍张全家福”等一批实实在在、影响较好、服务民生的品牌项目,打响了“志愿美兰 暖冬行动”系列志愿活动、海南首个新媒体公益活动—“微博爱心年夜饭”、首个青春期教育平台—“青春讲堂”等志愿品牌,让爱心与需求接上了头、对上了号。
据了解,被称为“需求引导型”的美兰区青年志愿服务体系目前正在万福社区志愿服务站试点铺开。作为海南省首批社区志愿服务示范点,该社区志愿服务站从顶层设计上确立了“您的需求 我的志愿”的理念,实施“一地、两翼、三化、四站、五平台”战略,力求建设一个“需求引导型”的志愿服务中心枢纽和综合运营平台。目前,万福社区服务站结合现有队伍资源和居民基本需求,编制了海南省内第一份较为规范的社区《志愿服务菜单》,推出13大类社区志愿服务,明确了“点单上菜”青年志愿服务模式的基本流程,已经进驻的志愿服务队伍20多支 ,组织开展了家电维修、用电安全、健康义诊、心理疏导、义务理发、阳光扶老、环保宣传、动物保护、阳光家教等多项志愿活动。住在这里的居民,不用走出社区,通过“志愿菜单”就能获得义务理发、修理电器、健康咨询、法律援助、助老扶弱等13 大类社区志愿服务。
记者从志愿服务菜单上看到,不仅有提供家政、敬老、助残、文体、医疗等多个志愿服务大类别,每个类别下面还有多个详细分支选项,更可指定具体服务时间和服务人员,此外每个类别下面还有接单安排、服务评价、跟踪回访等填写栏保证志愿服务的顺利开展和质量,形成了系统化、流水线、规范化的运作模式。
构建三位一体:实施“社工+网格员+志愿者”创新运营
“这些网格员和志愿者可好了,都是刚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非常热心。”上午10时30分许,在万福社区内的一片树荫下,记者就“志愿服务”向几位老人征求他们的看法,一位姓张的老人告诉记者,他所住的地方有不少小学生,社工和志愿者们经常来给他们小区孩子辅导功课,这让我们觉得温暖。
“有困难找志愿者,有时间做志愿者!”——这句话已经不止是一句口号,它已经成为美兰区万福社区青年志愿者团队刻在心中的共识。“从2014年3月份进驻该社区服务站以来,服务队经常利用周末都会来到社区给孩子们上课,还进家入户开展家教。”在志愿服务站驻站的海南大学“共度识光”志愿服务队队员告诉记者,下一步服务队还将计划开展看望孤寡老人、宣传卫生环保等活动,努力成为社区居民的贴心人。
事实上,海南大学的志愿者到社区开展志愿服务策划实施,得益于共青团海口市美兰区委与海南大学团委进行的联手探索,打造了“属地团委+辖区高校”无缝对接的社区志愿服务格局。早在万福社区志愿服务站硬件建设初期,就同步开展针对青年志愿者的筛选和培训,首批聘任30多名大学生作为网格志愿者进驻万福社区志愿服务站,与万福社区网格员形成“1:1”的搭档工作模式,带着《共青团美兰区委志愿服务菜单》进户走访,摸清群众需求,策划服务项目,创新志愿服务进网格。
“网格员是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的保姆,但他们个人精力也有限 。志愿服务站的网格志愿者可以较好地帮助他们开展工作,志愿服务进网格贴身服务居民,也是创新社区公共服务。”在万福社区居委会主任吴丽眼里,志愿服务给社区带来了青春朝气和活力。
与此同时,在省民政厅和团省委的支持下,面向社会聘任派驻了两名专职社工,专职负责万福社区志愿服务站的日常运营管理,负责受理、对接、执行和追踪、考核各志愿服务项目,对内整合资源和管理队伍,对外架设需求和供给枢纽,形成社工专职制、志愿者轮值制和志愿服务队伍驻站制的工作模式,实现省内首批“社工+网格员+志愿者”三位一体运营,受到志愿者和居民好评。
“我们也鼓励社区居民自主参加志愿团队,就地就近开展志愿服务,提高社区志愿服务内生力”。共青团海口市美兰区委副书记梅哲君介绍,万福社区志愿服务站已初步建立起统一的志愿服务需求信息发布和服务提供实施的平台。
据了解,美兰区通过打造社区志愿服务的枢纽基地和孵化项目,以政府小资金购买服务为撬杠,采取网络宣传、高校合作和社区发动,务实培育“龙岐社区四点半课堂”、水岸阳光服务站等一批立足社区、服务社群、有效提升社区居民幸福的常态化志愿服务项目,取得了较好成效,打造了“志愿美兰”城市品牌。
运用新媒体:把志愿服务门槛放得跟地平线一样低
“小善大爱,举手之劳”是美兰区志愿服务的一个基础理念。面对新媒体造成的强大空间社会影响力,在美兰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共青团海口市美兰区委大胆探索破解志愿服务难题,以“网络虚拟基地”和“社区实体中心”为两翼,着力探索“网络新形式”和“活动新机制”,以微博、微信等广受中青年阶层喜爱的网络媒介产品为基础平台,重点开设美兰共青团(志愿美兰)的官方微博、微信,建立各级团干和青年志愿者的QQ群,在网络上果断地亮出共青团的鲜明旗帜,建设志愿服务工作的“网络虚拟基地”。
“把志愿公益的门槛放得跟地平面一样低。”共青团海口市美兰区委书记陈文强说,志愿服务就应该实行“力所能及、人人参与”的模式,把大活动用小项目化来进行操作,以“微志愿”引导形成“显大爱”的志愿服务新格局。他在新浪开通了团区委书记微播@海口陈文强,开通了微信“有故事的人”,在活动的设计和资源的整合中率先提出“转发也是一种力量”这样的最直接、最简单的网络志愿服务方式,来吸引、引导青年参与志愿活动,以“举手之德”造大志愿服务的网络声势,传播正能量。
2014年7月18日,41年不遇的台风“威马逊”肆虐海南,给海南造成了巨大损失。台风登陆3个小时后,陈文强以美兰区青年志愿者协会名义,通过微信、微博发出向社会招募志愿者的倡议,公布了4个热线电话。这也是海南省最早发出的救灾志愿者招募信息之一。期间,共建立起2个微博、3个QQ群、10多个微信群,组织了2000多名志愿者开展了帮扶村救助、道路疏通清理、应急物资募集发放、网络舆情传播应对、陪孤寡老人一起度难关等主题志愿活动,志愿者马甲出现在大街小巷、乡村与田野。
运用新媒体抗击台风、开展救灾,得益于美兰区一直以来对新媒体组织志愿活动的经验积累。据介绍,近年来,美兰区通过微博发起了“志愿美兰 暖冬行动”系列活动、“海南微博爱心年夜饭”、“您的心愿我来实现”青少年圆梦行动等海南知名的网络微志愿活动,在网络上形成了爱心资源的集聚,刮起了“微志愿”的爱心旋风。仅仅2013年1月的“志愿美兰·暖冬行动”的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召集帖,引导社会各界通过微博、SNS社区等网络平台参与志愿活动,短短20多天相关微博转发就超过10000多条,参与人员来自岛内外10多个省市,参与人员包含了公务员、记者编辑和教师、大学生、企业老板等各类人群,直接参与转发人员近2000多人,应征的志愿服务的本土爱心团体近10个,个人报名志愿者达到300多人,并征集到爱心年夜饭、爱心冬衣、爱心车辆、爱心广告牌等一批资源,突破了地域和空间的制约,形成了爱心聚集放大和活动集群效应。而如今,志愿美兰已经在网络打响品牌。在新浪微博的话题中,也首次出现了“志愿美兰”的标签,实现了线上与线下的资源整合,团委、民政、文体、文明办等多部门发力,城区的志愿氛围越发浓厚,参与志愿服务的人员逐步增多,党员到社区挂点开展志愿服务正蔚然成风,有效推动了志愿服务在美兰区的创新发展。
中共美兰区委常委李小云表示,志愿服务是现代文明的一个标志。美兰区将借鉴万福社区志愿服务站的成功经验,通过站点建设、队伍培育、活动打造、成立协会、孵化组织、网络推广等多项举措,多方整合资源、强化后续管理、推动常态发展,把“志愿美兰”的品牌做得更实、打得更响、擦得更亮,让志愿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