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预防措施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1-5岁的孩子好奇心强,无论见到什么东西总喜欢往嘴里塞,所以说,家里很多东西对孩子来说是不安全的。再加上孩子免疫力低,调节能力差,一旦误食后造成的伤害程度比成人更严重。
哪些东西容易引起孩子的注意,进而伤害孩子呢?
首先就是瓶里的“水”。比如消毒液、漂白剂、农药等。第二种就是看着好像很好吃的东西。比如耳环、硬币、笔帽、玻璃球等物品。再就是漂亮、芬芳的“毒药”,比如指甲油、唇膏、洗甲水、空气清新剂等有毒物质。
那么,如何避免儿童误服事件的发生呢?
一.家长要提高安全意识。一定不要把药品、农药等乱放,要把对孩子不利的物品放在孩子看不见、够不到的地方。消毒液、漂白剂之类的液体化学制剂,必须贴上醒目标志,放在孩子够不着的地方。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把这些东西放进饮料瓶中,以免让孩子误以为是饮料而喝下。
二.要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不要让孩子乱吃东西,监督孩子进食,阻止其将不能吃的物品放入口中,如果发现问题,家长应及时给予纠正,帮助其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要对年龄较小的孩子加强监护。家长照看孩子,尤其是2 -4岁的孩子时,最好不要让其脱离自己的视线。
四.不要拿药物是糖果哄骗孩子吃药。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成年人服用药物时最好不要让孩子看到。需要给孩子服药时,要告诉孩子为什么吃药,并告知其药不能随便吃,不要为了让孩子服药而哄骗说药品是糖果。(任灵芝)
■ 急救办法
一旦家长发现孩子真的误服了药物、农药等,切莫惊慌失措,也不要指责打骂孩子,否则会拖延时间。
这个时候,家长要特别牢记四个处理原则:迅速排出,减少吸收,及时解毒,对症治疗。
同时,家长也应该掌握一些基本的急救办法。
误服一般性药物,剂量较少:如普通中成药或维生素等,可让孩子多饮凉开水,使药物稀释并及时从尿中排出。
误服有毒性或副作用大的药物,且剂量较大:如误服避孕药、安眠药等,则应及时送往医院治疗,切忌延误时间,如果情况紧急,来不及送医院,家长就必须迅速催吐,然后再让孩子喝大量茶水、肥皂水反复催吐洗胃。催吐和洗胃后,让孩子喝几杯牛奶和3~5枚生鸡蛋清,以养胃解毒。
误服了止痒药水、驱蚊药水等外用药:应立即让小孩尽量多喝浓茶水,因茶叶中含有鞣酸,具有沉淀及解毒作用。
误服了各类农药:误服农药后呼出的气体中有一种大蒜味,可让孩子喝下肥皂水反复催吐解毒,同时立即送医院急救。去医院时,最好带上药瓶,以便医生根据药物成分制定施救方案。
误服腐蚀性较强液体:具有腐蚀性的液体可引起胃穿孔,在将病人送往医院的这段时间内,要由有医疗常识的人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误服干燥剂:先查看一下干燥剂的类型,如果干燥剂是透明的硅胶,是无毒性的,在胃肠道不能被吸收,可由粪便排出体外。如果误食后出现了头晕、呕吐等特殊反应,需要去医院就诊。
切记,孩子误服药物等有毒物品后,需及时就医,不要错过最佳治疗时间。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