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锋话题】
华语圈当下居于主流的这批“大片导演”们,似乎都无法回避一个被称为“水土”的问题。姜文和其他第五代导演一样,他们的经历决定了他们更加适应注重个人表达的作者电影语法,可是商业影片有其自身的语法策略。而徐克则更多是在尝试克服香港导演北上的水土不服的问题。未来长时间内,这两类当今华语商业大片的创作者们依然会在“水土不服”的窘境中继续蹒跚前行,并面临那一道冷酷的选择题:做你自己,还是适应规则?
随着华语电影票房一次又一次地刷新最高纪录,中国本土的电影制作已然进入了“头脑发热、供血不足”的状态,在热钱流淌的投资界,制片人和商人们凭着为时不长的几年电影投资经验,在有限的人选中挑拣着他们认为可以为自己带来票房神话的创作组合,可是由于多方面的历史和文化发展原因,华语圈当下居于主流的这批“大片导演”们,似乎都无法回避一个被称为“水土”的问题。中国内地导演姜文的《一步之遥》和中国香港导演徐克的《智取威虎山》,共同构成了这个一体两面的症候典型。
√ 高密度对话延续姜文快节奏
× 第五代导演拍不好“大场面”
先说《一步之遥》。导演姜文,按照当今流行的华语导演代际分类,应当属于“第五代”创作群体的成员(尽管他本人并不承认这一点),这批人是当下华语大片导演界的第一大主流,以代表人物张艺谋导演的《英雄》开始,掀开了所谓的华语大片序幕。
可是你或多或少会发现,这群导演在拍摄商业大片时,往往面临这么一个问题:在观众喜闻乐见的“大场面”戏上,他们多少都显示出了自己在场面调度上的羸弱无力:张艺谋那整齐划一的“团体操美学”路数,让自己成了油漆匠视觉系的代言人;陈凯歌的几次古装大片尝试,让自己在大场面戏的掌控力短板暴露无遗。
曾经以《鬼子来了》《阳光灿烂的日子》和《太阳照常升起》打下了坚实的个人风格标签的姜文,在这次的《一步之遥》里也给人形成了这么一个错觉:那些看似花费不菲的场面戏,却透着一股浓郁的廉价味道,大段表现花国选美过程的主持念白、舞蹈表演和歌剧演唱的场景,并未给人带来多少视听上的震撼,反而让人觉得中国电视荧屏上的那些综艺节目登堂入室了。
反倒是那些姜文过往轻车熟路、可惜观众不太买账的高密度对话戏和超现实幻想戏,依然激烈地迸发出姜文独有的创作活力因子。每每到这些段落,六神无主的导演梦呓了半天之后像是突然找回了自己的语言节奏,开始他声情并茂而滔滔不绝的激扬演说。在一场对话戏中,短至几分之一秒的短镜头快切,配上不断增大的画面景别,姜文给我们制造出了令人窒息的电影节奏;在心理幻想场景内不断插入的沙滩脚步特写和女神回眸的镜头,甚或是在呓语中奔向月球的癫狂段落,也能让你体会到姜文蓬勃的思维活力。
可以说,《一步之遥》的内核,依然是姜文对于爱情、对于母体和历史的三重剖白。不过,看着这部影片在精彩绝伦的“姜文标签”戏和杂乱无章的“华丽场面”戏之间跌宕起伏,我的心情只能用百感交集来形容。
在我看来,姜文和其他被赶鸭子上架的第五代导演一样,他们的学习和创作经历,决定了他们更加适应注重个人表达的作者电影语法,在他们擅长的领域内给予足够的自由度,他们一定能给你绝对独特的东西。可是商业影片有其自身的语法策略,叙事的流畅性和场面的效果性是首要的。
因此,艺术片的创作风格和商业大片在中国交汇出了不少奇特的现象——道德上模棱两可的主角和反派,叙事追求意义和反思的演绎策略,而场面戏的形式呆板、视点错位、节奏混乱,却会在多数情况下令影片折戟沉沙。
√ 徐克认定类型元素进行深化
× 缺机灵古怪思维敏捷的角色
再说徐克的《智取威虎山》,却正好成了上述导演可以对镜自观的例证。这部脱胎于样板戏的电影,却让一位从商业电影市场中成长起来的香港新浪潮导演接手了,该行为本身就足以构成一个“港导如何融入主流电影创作克服北上水土不服”的命题被反复关注。
《智取威虎山》本身就有一个非常好的类型片基础,徐克是位明智的创作者,审时度势地甩掉了那些国产导演常有的思想包袱,不把如何塑造一个令人信服的杨子荣作为最大的挑战,而是认定了几个类型元素进行深化:如何塑造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反派人物,如何打造一个看似固若金汤的堡垒,又如何让解放军克服天险攻克这座堡垒,以及最重要的:如何去表现土匪与解放军的对战场面。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一个造型异常夸张、手段异常狠辣、性格非常鲜明的座山雕,看到了一座规模比原作大上好几倍的土匪基地和琳琅满目的武器装备,我们也如愿以偿地欣赏到了几场“值回票价”的对战场面戏。
影片中最值得称道的一场戏就是解放军和土匪在村庄中的对战,从兵力悬殊起始,开战前紧张气氛的营造,解放军有条不紊的布阵,到对战厮杀时的场面戏和人物戏的交叉交代,你都能看出徐克在操控这种大戏时的自信。与那些碰到人多就自乱阵脚、语无伦次的第五代导演不同,徐克的这场雪战戏将四个方位上的四波攻坚战都做了清晰的交代,每个方位都能看到数名有特点的解放军战士或者匪军反派人物,通过不同的武器和战斗方式来反映出他们各自的性格、技能,同时在几个关键方位上安插一些意外和漏洞,让完美的围剿计划在不断出现被突围的可能性中调整节奏的缓急,完美地诠释了大场面戏的调度原则:既然你是花了大钱拍的,那就让观众看出来你是花了大钱的。
徐克在并未颠覆原有故事架构和人物形象的前提下,仍然让我们在这个滚瓜烂熟的题材里体会到了新奇和愉悦,就在于对“场面奇观”的用心经营。
徐克似乎已经部分把到了内地商业片的脉门,但与此同时,人物扁平化和叙事扁平化,也会令他的作品慢慢失去那些机灵古怪、思维敏捷的滑溜儿角色。不过比起那些将自己的创作领域退缩到仅有堆砌段子的对话戏的导演来,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给徐克喝彩呢?
我很高兴能在《一步之遥》里“看到”姜文,我也很高兴在《智取威虎山》里“看不到”徐克。虽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两类当今华语商业大片的创作者们依然会在“水土不服”的窘境中继续蹒跚前行,不过,这并不会改变前方迎接他们的那一道冷酷的选择题:做你自己,还是适应规则。(谋杀电视机 影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