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2月29日电吃米还是吃面?对于不少人来说,这只是餐桌上的选择而已。但美国《纽约时报》28日刊文称,研究表明,种植水稻的社会孕育强调整体、协作和适应环境的文化;种植小麦的社会则更强调个人主义和个性张扬。
斯坦福大学人类学教授拉赫曼恩(T. M. Luhrmann)撰文称,数千年来,种植水稻和小麦的社会分别发展出了独特的文化,也使得这种文化造成的差异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章称,美国人和欧洲人因为个人意识而显得与世界其他地方不同,他们喜欢将自己看作独特、自主、善于自我激励、自力更生的人。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们,更倾向于将自己理解成与其他人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人,而非相互独立。在这种社会世界中,人们的目标是融入,调整自己,适应别人,而不是出位。
社会心理学家理查德E尼斯比特和同事发现,对独立及相互依赖的不同取向,对认知过程产生了影响。例如,美国人可能会忽略语境,而亚洲人则可能非常注意语境。看到一条在鱼群及海藻中游来游去的大鱼的图片,美国人首先会记住中间的那条大鱼。这种印象牢牢印在他们脑中。而日本人在回忆时,会从背景开始。他们对于海藻及这个场景中的其他物体,也有更多的记忆。
另一名社会心理学家黑兹尔圠斯氠鎚斯请到达旧金山国际机场(San Francisco International Airport)的乘客填写调查表,并为他们提供了一些笔,比如四支橙色的和一支绿色的;欧洲裔人士通常选择那支与众不同的笔,而亚裔则会选择与其他笔更相像的。
马库斯博士和她的同事发现,这些差异会影响健康。对于西方人来说,消极情绪——自我感觉不好——会对身体产生巨大而持久的影响。对于日本人来说,这种影响会小一些,这可能是因为日本人会将这种感觉归因于大环境,而不是责备自己。
现代化假说——社会世界在变得越来越富裕的同时,也会变得更加个人主义——有一定的道理,但这无法解释日本、韩国及香港仍在持续的相互依赖的模式。
文章称,今年5月,《科学》(Science)杂志发表了一篇论文,这项由弗吉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Virginia)年轻的心理学家托马斯堠尔赫姆(Thomas Talhelm)指导的研究认为,这种不同取向源于他们所在的社会世界——种植小麦或种植水稻。
研究认为,水稻是一种挑剔的农作物。因为稻田里需要保持有水,所以需要复杂的灌溉系统,每年都需要修筑和疏浚。一个农民的用水会影响到邻近稻田的产量。一个社区的稻农需要以高度整合的方式进行合作。
麦农则不必如此。小麦只需要降雨,不需要灌溉。种植和收获小麦只需要水稻一半的工作量,所需要的协调与合作也要少很多。从历史上来看,欧洲人一直是麦农,亚洲人种的则是水稻。
《科学》杂志上文章的作者主张,数千年来,种植水稻和小麦的社会分别发展出了独特的文化:“即使并未亲自种植水稻,才可以继承水稻文化。”
但文章指出,不是哪里都可以种植小麦。例如在“卡特里娜”飓风(Hurricane Katrina)过后,独行的牛仔也做不了什么。文章认为,当前,自己动手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很可能会把持国会,此刻人们尤其应该记得,这种思考方式或许只是源自祖先种植粮食的方式,而不是让所有人都蓬勃发展的根本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