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昭化区总人口24万人中,常年有12万人在外打工,剩下在家的人员中,50岁以上能劳动的留守老人约8万人。
全区林业用地面积120万亩,活立木总蓄积57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3%。
然而,就是这看似不相关的两组数据,却被昭化区留守老人用“林下经济”进行了“演绎”。
11至12月,记者深入昭化区走访调查,切身感受和记录下了老人们“演绎”的精彩。
“有了‘林下经济’,山林变成‘新田地’”
远远望去,石井铺乡石井村圆包岭上长着成片松树,不过是昭化区一个普通的小山头。走进林间一看,这里面可大有文章:笔直的松树成排成行,树径大多已有20厘米以上;散布树下的黄精,长到了30厘米高……
“看那边林子里,他们正在对茯苓、前胡等中药材进行管护。”顺着昭化明洋中药材专合社社长邓明洋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10多位头发花白的妇女有的在清理杂草、有的在为药苗培土。
“发展‘林下经济’,山林变成我们的‘新田地’。”领头的王林秀今年59岁,家住石井村4社。用她的话说,“年纪一大把了,出去打工没人要。‘把山林当田管,把树当菜种’,每月有1800元工资,加上自家3亩林地种植丹参、桔梗等中药材的9000元收入,今年纯收入2万多元没问题。”
2011年以来,在明洋中药材专合社带动下,当地150户农户(其中,80户农户为留守老人户)成为社员,发展“林药”种植2000多亩。目前,亩均药材利润达6000元,林农每年人均增收9000元以上。
“除了推广‘林药’种植3万亩外,我们还因林、因地制宜,发展‘林鸡、林禽、林畜’等为主的林下养殖业。”昭化区林业和园林局局长张磊说,全区可年产森林生态家禽、家畜等近60万只(头),年助农增收近2亿元;发展林区林家乐340余户,带动全区直接或间接从事森林旅游经营林农2000余人,今年以来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
而明觉乡64岁的刘光清与村里30多户60岁以上的留守老人选择了在林下养殖土鸡。“党委政府支持,大户带动,喂鸡的苞谷、米糠是自家产的,林地也是自家的,林下养鸡适合我们这些老头、老大妈。”尽管今年是搞林下养鸡的第一年,但刘光清信心满满,估算着1000只鸡出栏后,有5万元收入。
“林地折股联营,我有5个方面的收入”
今年10月中旬,昭化区发布信息:全区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基本完成,确权面积119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99%。
勇于先行先试,柳桥乡率先探索建立“林权不变、折股入社、专人管护、收益分成”折股联营森林管理经营模式,按1984年划山人口折股,一人一股,发给股权证,林木及产品销售纯收入按1:2:7比例分成(股东管理10%,作为护林员、分配员工资及管理办公费用;公积金和公益金20%,用于公益事业、扩大林业生产经营等方面的支出;股民分红70%,实行按股份分红,记载到股民个人账户中)。
通过折股联营,柳桥乡乱砍滥伐林木、乱征滥占林地等违法行为和案件较改革前减少90%以上,全乡森林覆盖率61.1%,森林蓄积量9.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实现“双增长”。
“林地折股联营,我们得的好处多得很。”年末岁尾,68岁的村民康远华现身说法,给出了他全年收入的“年终总结”:
“先说折股联营的林地,我们家6个人有6股,每人每股每年150元,有900元;第二,我在义春中药材种植农民专合社做管理人员,一年管理费4000元;第三,除了搞管理,我还抽空在合作社做零活,每天150元,一年下来差不多有7500元;第四,我们家自留林地6亩,作为6股交给合作社种植中药材,每股每年2000元,一年有12000元。”说到这里,康远华顿了顿,接着说,“再加上家里种植的1.2亩水稻有1000多元,全年有近3万元收入。”
林地确权经营,不仅给农民吃下了“定心丸”,也让租赁林地的经营者坚定了发展信心。
租赁柳桥村4社1500亩林地的义春中药材专合社,2012年种植茯苓,今年预计有400多万元收入。“12月30日,我们将进行二次分红,社员最高的可分到1400多元。”该社负责人商有剑说,经过几年发展,合作社效益日益显现。力争到2016年,义春中药材专合社在昭化区种植茯苓10000亩,带动群众种植茯苓1000亩。
据统计,2014年昭化全区林业总产值可达11.82亿元,人均从林业上获得纯收入预计达1500元以上。
“留守老人不简单,林下经济有作为。”昭化区委书记陈正永告诉记者,根据《关于加快建设林业强区的决定》,今后将依托丰富的林地资源,继续以发展“林药、林菌、林禽”等为重点,努力建成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力强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进一步增强包括留守老人在内的农村重点人群持续增收的能力,进而加快他们奔小康的步伐。(广元日报/何志辉 记者 唐彪 邹贤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