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运达人”的政治杠杆撬疼了谁?

作者:黄顶 来源:求是网
2014-12-30 18:20:43

  我国的知识分子可以被形象地称作“社会的良心”,在政治主张上他们都有唤醒国民权利意识的觉悟。自十九世纪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的知识分子多半是“爱国”第一,“爱人”其次的政治主张者。就如范仲淹所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学生运动就是知识分子彰显爱国情怀的主要形式。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国是一个有学生运动传统的国家。自康有为“公车上书”起,各种规模的学生运动频频爆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民国的学生运动掀起了我国反封建反帝国主义的高潮,也使得民主思想逐渐被国人知晓。就如“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对我国革命的胜利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近些年我国也出现了诸多学生运动,例如占中事件,反服贸事件。社会各界对学生运动众说纷纭,标尺问题日益凸显。

  民国时期的学生运动之所以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是由当时世界格局、中国现状和知识分子的政治认同等多种因素共同着力的结果。从国际格局上看,当时我国积贫积弱,长期遭受着列强侵略,民族使命非常明朗,即驱逐鞑虏,维护国家主权;从社会背景上看,军阀混战,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即消除战乱,解放民生;从政治环境上看,民国由诸多割据势力组成,政治斗争非常剧烈,国家正在走向个人独裁,知识分子具有很强的政治认同感,即打败独裁政府,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此外,在复杂的历史环境中,每一个知识分子都有驱逐列强,复兴中华民族的宏大理想,每一次运动都有着鲜明的政治主张、民族使命和历史担当。而今“陈为廷事件”无疑不透露出,一些所谓的“学运”是被某一权力派系背后操控,其本身也只是为谋求所谓的政治身份。再看“占中事件”中的周永康,无疑不是政治操盘手,最终沦为成了异端分子争夺权力的工具。为什么同样是学生运动反差却如此之大呢?

  从马克思的基本原理来看,“存在决定意识”,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人,其思想观念总是要受到他所处时代及其条件的局限和左右的。从马克思到列宁再到毛泽东,时代的烙印在他们的思想观念中无不历历可见。21世纪和19世纪不管是在国内环境还是国际环境都存在本质上的区别。进而决定了学生在政治认同上的迥异。

  中国社科院2013年《中国政治参与报告》反映,我国大部分大学生正处于政治素养培养阶段,并没有形成鲜明的政治认同感。在信息全球化的时代,学生每天经受着各种意识形态的冲击。其中有些是科学的,为普及执政理念;但是有些是具有诱导性的,诱使学生作出伤害集体,伤害政党,伤害国家的行为。有学者研究,其实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行为后果是没有预知的。在“反服贸风波”中,台湾学生抱着“逢中必反”的心态,不顾是非黑白直攻马英九。学生对自己的政治权利并没有充分的认识,其根源就是学生在政治认同上出现了偏差。就如陈为廷、周永康之类的学生,把学生运动当成了搏得政治出彩的杠杆。

  鸦片战争以来,我国经历了两百多年列强侵略,军阀混战的历史。期间孙中山先生说,“在只有统治者有自由,人民没有自由,只有统治者有权力,人民没有权利的国家内只有通过武力来推翻它,建立新的社会秩序。”无独有偶,毛主席也说,“只有枪杆子里才能出政权!”那时候学生运动确实给专制者带来了巨大震撼,唤醒了熟睡的民众。但是,二战结束后,世界各民族、各族群全部重新洗牌,先后进入到一个秩序再建的过程。而今全球的政治理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吸取了二战的惨痛教训由野蛮走向了文明。民主、自由、法治、人权成为了21世纪的主旋律,任何破坏秩序的行为都会被世界文明所唾弃。任何依靠煽动学生搏出彩的政治赌徒,也终将与文明离心离德,最终被摒弃。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观点来看,历史从不以某一次“学运”是否侵害了政党利益作为评价其好坏的标准,而是以该场“学运”的政治目的和政治手段来论。著名政治学家章太炎先生认为:“学校者,使人知识精明,道行坚厉,不当隶政府,惟小学与海陆军学校属之,其他学校皆独立。”其旨在让学校摆脱政党干预,保证学术、教育的自由发展,进而使学生拥有独立的政治认同,不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著名教育家戴季陶和蔡元培先生也提出了“学生政治认同独立”的教育主张。在一个民主和文明的国家内,允许发出不同音,但是殊途同归,其宗旨只有一个——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崇尚法律的国家都在致力于赋予民众政治权利,建设私权,规范政党,制约国家权力。不管是我国大陆,还是台湾、香港、澳门具有完善的民主权利保障机制。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游行示威的权利。民众彰显政治主张的形式有多种多样,何须总以扰乱社会秩序,破坏国计民生为代价?

  (作者单位:武汉市作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