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国家电网报》报道中国电科院专家吴军民事迹,全文如下:
看准方向 一步一个脚印前行
——记中国电科院电力通信领域专家吴军民
陈丽珍 黄治 丛琳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信息通信研究所总工程师吴军民是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技术带头人,也是电力通信技术领域的专家。
2000年,吴军民从电力自动化研究院研究生毕业,同年进入通信技术研究所从事通信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工作。为了解用户需求,他主动到工程现场实习了1年。随后,吴军民加入了多媒体调度通信技术研究项目组,参与技术研究并负责研究成果的产品化工作。他虚心学习,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经常为一个技术问题研究到半夜。此外,他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先进的科技管理和产品研发知识,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验证理论。“这完全是自己的兴趣所在,能够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很幸福、很幸运。”吴军民说。
刻苦钻研 高效协作
随着公司智能电网的建设,智能变电站通信系统成为制约智能变建设的瓶颈,由于当时严重依赖进口,建设成本高,安全风险大,因此,公司迫切需要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变电站通信系统。虽然时间紧、任务重,但是作为项目的执行负责人,吴军民并没有急于动手,而是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思考项目组织和实施方案,提出了要“高起点、高质量、高效率”完成项目的目标。
“他平时比较安静,沉得住气,稳打稳扎,不急功近利,不以牺牲长远发展换取眼前利益。”这是一位曾经和吴军民共事的同事对他的评价。吴军民根据项目的研发要求和项目组成员的技术特点,将人员分为硬件开发、驱动开发组、应用开发三组,充分发挥员工的技术特长。经过调兵遣将,项目组很快就进入高效运转状态。
吴军民从产品研发前期方案的选定、硬件结构的确定、芯片的选型到基本功能模块的实施,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他还定期召开项目沟通协调会,及时解决大家在工作中遇到的疑难困惑。在研发的每个关键节点,他总能做到心中有数,有条不紊,及时纠偏,确保项目少走弯路。在项目攻坚时期,项目出现了高温下某端口的运行状态异常现象,团队成员多方努力仍一筹莫展。吴军民一边安慰团队成员,一边迎难而上,对出现的异常进行冷静分析,并请教专家、查阅芯片资料,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解决了故障。
项目组研发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变电站通信系统入选了2010年国家重点新产品推广目录,在电力系统获得了广泛应用,改变了依赖进口的格局,实现了智能变电站通信系统核心设备的自主可控,大幅降低了公司智能变电站的建设成本。
耐住寂寞 踏实干事
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在任何时候都要看准方向,不断学习,能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挫折,平心静气,踏实干事,这是他对自己和团队成员的要求。
他积极鼓励年轻人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年轻人在科研工作中挑大梁,多方面争取学习培训机会,鼓励团队成员不断充电学习,使团队始终充满活力与战斗力。在他的带领下,团队成员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快速成长。
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无捷径可走,只有脚踏实地,看准方向,一步一个脚印,才能走向成功之路。从业以来,吴军民就这样一直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默默耕耘,静守己心,一路走来,汗水成行,同时也硕果累累。
经过数年的积累,他已成长为一名电力系统通信领域具备丰富理论和研发经验的资深专家。他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江苏省及公司等各级科研项目及课题10多项,在核心级学术刊物上发表高水平论文10余篇,申请专利30多项并获得专利授权13项,参与制定公司或行业标准2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7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