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大扶贫——临夏县扶贫攻坚巡礼

作者:赵怀斌 范国平 麻红梅 来源:民族日报
2015-01-04 12:09:27

  三年来,临夏县委县政府顺应时代潮流,依托州委州政府的强力支持,全力扶贫攻坚,谱写了跨越发展的精彩篇章。聚焦临夏县,让我们共同回眸精彩!

  扶贫攻坚的人民战争

  2013年1月11日,瑟瑟寒风挡不住浓浓情意。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专程深入临夏县,探访深山农户,倾听百姓心声,来到了位于大山深处的临夏县麻尼寺沟乡关滩村。一条条泥泞不平的巷道,一座座没有院墙、房子破旧、透着寒风的农家院落,一个个脸上挂满安于现状、无可奈何的村民……眼前的破败景象让王三运面色变得极为凝重。“为什么会这么穷?”王三运心中不解,既问群众、也问干部。离开临夏时王三运叮嘱州县乡干部,要尽快改变这种面貌。

  如今的关滩村,干净整洁的水泥路一直通到了家家户户门口,全村388户农民有316户进行了院落整修,还修缮了村委会、学校等公共设施,特别是村民的精神面貌大为改观……2014年6月,田野里盛开着黄灿灿的油菜花,南面清澈的五山池和大山上翠绿的灌木林带,加上北面山坡上洁白的野梨花,还有那从山上奔流下来的大关河和石门河,让美丽的关滩村,像是镶嵌在一幅秀丽的画卷中。

  一年多的时间,在关滩村扶贫开发中,政府没有大包大揽,而是引导群众,比学赶帮,你追我赶,一举改变了住房难、行路难、发展难的困境。

  去年和省委王三运书记一起调研关滩村的省直部门领导,再次来到这里时,不由得连声惊叹——这还是一年前的关滩村吗?2014年许多来过关滩村的人们也都有这种感受。

  这是一个多么不平凡的变化啊!让许多人深思……

  对关滩村的扶贫开发,州委书记周强,州委副书记、州长马学礼多次提出要求:“县上不但要把关滩村的扶贫工作搞好,而且还要正确引导群众,千万不能让群众产生因为省委书记来了,就产生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要让群众振作精神,自立更生,改变贫困面貌……”这也是对全县扶贫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

  不久前,记者来到关滩村,坐在村民马主麻新修的堂屋炕上,和关滩村村民拉家常时,马主麻兴奋地说:“省委书记走过没两天,我的家里就来了两个人,他们也坐在炕头上,还请来村里的好多人。他俩一边喝茶吃洋芋,一边和我们拉家常,当问我们愿不愿意把村子里的路修得好好的、把自己的家修得好好的时,我们都说‘除了呆子傻子,谁不愿意过上好日子呢?县上把一个个贫困村都修好了,就是看不见我们。’大家七嘴八舌,埋怨了好一阵子。最后他们两人说,道路、巷道政府修,我们修上房政府补助3万元、修大门补助3000元,修院子、修围墙补助1000元……让我们看行不行,行就立马去干!说完后,还和村里的不少群众说这说那。后来,大家才知道,来的人是县委书记和县长。当时全村人真高兴,把心里想说的话,都说给了最想说的人!”

  2013年春,经过县乡领导以及县发改、交通、农牧等部门负责人,一次又一次的与关滩村群众坐谈交流、调查摸底和征求意见,许多群众已经摩拳擦掌,想大干一场,尽快把自己的家园建设好。

  关滩村虽然是临夏县最贫困的村之一,群众普遍困难。当政府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到扶贫攻坚中来时,这里的扶贫攻坚呈现出了非常好的效果。两年时间,国家投资近2000万元,而贫困的农民群众筹集出了5500多万元!

  关滩村群众高兴地说:“我们两年走过了20年的发展路子。如今,基础设施建设好了,增收产业有了,我们对步入小康充满了信心!”

  为了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临夏县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保证了让人民群众成为扶贫开发的参与者和建设主体,还权于民,还情于民。和关滩村一样,临夏县的所有贫困村都是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两年多时间,通过新农村建设、易地搬迁、就地改造等方式,实施了榆林乡窑湾村、韩集镇下阴洼村、新集镇古城村等50多个基础条件差、群众生活十分困难的农村改造项目。虽然在每一个村,国家投资很有限,但有了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扶贫攻坚充满了活力,效果令人惊喜……

  临夏县正在把贫困消灭在扶贫攻坚人民战争之中!

  享受双联扶贫阳光

  两年前,发展还相对滞后的新集镇寺湾村,在双联行动的助推下,目前,基础设施大为改变,富民产业惠及广大群众,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仅仅在两年前,还是老实巴交的寺湾村贫困农民,今天都有了一个新的梦想——办企业、当老板,农民致富的观念在发生着巨变。

  寺湾村是州委主要领导、州委办公室的双联联系点。2012年9月2日,州委书记周强轻车简从,来到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联系村——临夏县新集镇寺湾村,深入联系户家中,看望慰问贫困群众,了解社情民意,听取基层意见,与干部群众共同谋划脱贫致富的路子。寺湾村地处新集镇北部山区,辖11个合作社、415户、1726人,人均耕地不足1.3亩,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2301元,是一个典型的靠天吃饭的山区贫困村。县上紧紧抓住双联机遇,积极与州委办公室联系协调,两年多时间的扶贫,让寺湾村已经成了山区群众羡慕的村。

  最近,新集镇已经着手拓展寺湾村产业发展效应,兴修环山公路,连接赵牌、赵山、苏山等贫困村,让布鞋、制香、散养鸡产业也向这里辐射。

  井沟乡山大沟深、居住分散,基础差、地子薄,是临夏县扶贫攻坚最硬的骨头。在双联行动中,乡党委政府一班人,积极与双联单位省交通厅协调,将联系点从一个村扩大到整个乡。两年时间,一个贫困的乡镇,多方争取整合资金,高标准兴修了120公里水泥通村路。井坡路、井北路、井土路、井红路、井银路五条路,让这个偏僻的大山深沟,从此山不在高,沟不在深,路不再漫长。曾经井沟乡的摩天岭、鸽子崖、干腿岭等社,山路崎岖,坡陡弯急,凡是到过那里的人们,亲身体会到了井沟人“行路难,难于上青天”的苦恼。如今,6米宽的水泥路修到了群众家门口。

  路通百业兴。如今,井沟乡利用自身优势,集约化、产业化发展旱作玉米、优质洋芋,已经初显成效。

  县双联办负责人周得通说:“据初步统计,各级双联单位累计在临夏县投入帮扶项目或资金6.08亿元,兴办实事好事2900多件,实施项目198个……”

  创新思路,让双联成果最大化。

  “我送一双你们的姊妹亲手做的鞋,你们要帮助你们的兄弟姐妹脱贫致富;我送你们的亲人亲手倒的一杯盖碗茶,你们要帮助你们的父老乡亲早日脱贫致富。”这是在双联行动一开始,临夏县县委书记安华山,县委副书记、县长马正业等县上领导到藏区看望临夏县籍民营企业家时说的话。这句话一下子拉近了党和政府与民营企业家之间的距离,成了民营企业家最受鼓舞的话。

  临夏县民间资本雄厚,县上充分挖掘这一优势,广泛动员企业界、宗教界、致富能人等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目前,社会各界在双联行动中,扶贫捐款达3000万元,48名民营企业家和宗教界人士与3000户贫困群众结成帮扶对子。王占林、马占先等贫困群众高兴地说,有党和政府的关心,有这么多仁人志士的关爱,我们有信心有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脱贫致富。

  缺乏启动资金是长期困扰临夏县扶贫攻坚奔小康的发展瓶颈,双联惠农贷款给临夏县扶贫攻坚注入了强劲的活力。据统计,已有4070多户贫困群众贷到了双联惠农贷款。他们通过培育壮大各种各样的富民产业,走上了脱贫致富的路子。

  县融资担保中心负责人徐成忠说:“全县已累计发放双联惠农贷款7亿多元,发放数额居全省第三位。据初步统计,双联惠农贷款平均获利30%左右,群众从双联惠农贷款中获得发展效益超过2亿多元。”

  由于机制健全,双联资金运行安全良好。这项工作的顺利实施,不仅为临夏县注入了发展动力,而且引导群众讲诚信守信用,营造了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有力提升了临夏县的形象。

  双联行动,成了临夏县扶贫攻坚的最有力支撑。

  夯实基础力拔穷根

  住房、交通、水利是基础。短短三年间,临夏县在基础设施建设中,整合各类资金达30多亿元,是建县30年来的总和。

  “麻烦一阵子,享受几辈子。”抱着这个易地搬迁理念,临夏县建房标准要求非常高。最近,青海、陕西、宁夏等省区扶贫考察团来临夏县考察时,看到一座座高标准的二层小楼房后说:“我们那里最好的住房也就是这样,临夏县扶贫的标准真高!”。

  在红台乡,新城集村易地搬迁点紧邻临大公路,周围有幼儿园、小学和初中。红台乡乡长马文俊介绍,在这个搬迁点上共安置102户山区群众,采取“还权于民、分户自建、提高标准、一步到位”的搬迁模式,项目总投资3181万元,其中,国家易地扶贫搬迁专项资金476万元,群众自筹资金2705万元。建成群众住宅104套,还配套建设了人饮、道路、农电、污水、河堤、排洪渠、卫生改厕、绿化、路灯和文化广场等公共设施,全部按城市标准来建设。

  隆冬时节,50多岁的汉族农民王占奎和回族农民周海龙坐在温暖的小二楼里品茶畅谈,回忆过去。他们两人从青年时代就到藏区做生意挣了不少钱,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遗憾,由于家住在孤零零的山梁上,他们虽然花了很多钱,通了路,通了水,但家与小学比较远,离中学更远,自己又长期在外,孩子们上学都比较困难,都成了新时期文盲。王占奎说:“耽误了儿子们上学再不能耽误孙子们上学,所以我们搬到这里建了新家。”

  如今,在美丽的太子山下有20多个易地搬迁新村,有1819户各族群众乔迁新居。这些美丽的新村,在青山绿水中闪闪发光。

  三年时间,在易地搬迁这项富民工程中,临夏县累计投资2亿多元,群众投入资金达10亿多元。政府扶贫资金真正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初秋,是临夏县山村最美的季节。2014年9月,全州公路现场观摩会在临夏县召开,省州县领导乘坐着中巴车行走在新修的折土路、朱银路、环塬路等一条条崭新的水泥路上,虽然是在翻越大山深沟,但观摩的人感觉非常好,欣赏着路边的风景。人们不由得赞叹——这几条公路修得真好!在公路建设中,临夏县仅在村社道路建设中,先后投资2.9亿元,硬化村社道路339条1065公里,农村道路通畅率达到64.8%以上。

  临夏县特殊的地理位置,水源丰富,由于群众居住分散,长期以来饮水难一直是困扰县委县政府的难题。三年来,县上一边加大争取力度,一边自力更生,实施人饮工程。先后投资1.3亿元实施了西北片农村安全饮水、北塬农村安全饮水、三岔坪净水厂等项目,全县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5%,走在了全省的前列。

  临夏县北塬被誉为“万顷大北塬”、“万顷大粮仓”。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近两年,临夏县紧紧围绕扶贫攻坚,完成北塬灌区安家坡、北塬、桥寺等9个乡镇76个村农田水利末级渠系改造配套面积96274亩;在先锋、北塬、桥寺三个乡12个村发展滴灌为主的高效节水面积5000多亩,为项目区经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农民生活富裕提供了基础保障。

  住房、交通、水利等民生项目,在临夏县方兴未艾、不断推进,正在为扶贫攻坚发力。

  扶贫产业遍地开花

  12月20日,位于临夏县北塬乡的甘肃临夏丰源奶牛养殖有限公司收到来自大洋彼岸新西兰牧业公司的问候——“我们‘嫁’到中国的1000多个‘新娘’能适应那里的环境吗,身体可好,生孩子了吗?”丰源奶牛养殖有限公司回答——“这里的环境非常适应‘新娘’,它们个个心宽体胖,都怀上了孩子,而且,每天都有15至20个‘新娘’生出你们的小‘外孙子’,已经生出300个了!”

  临夏县北塬地区农业生产在全州来说较为发达,是主要的青贮集聚区。尽快走出单一的农业生产困局,延长产业链条,增加农民收入,是临夏县着力谋划北塬农业发展的一条路径。2013年,县上引进了甘肃燎原乳业集团公司,建成了省内一流的丰源奶牛养殖基地,发展潜力十分广阔。仅仅两年的时间,该基地初具规模,流转土地1000多亩,吸纳当地劳动力200人,基本上消化了当地过剩的玉米秸秆,为当地群众开辟了一条广阔的致富道路。

  北塬乡农民王明以前养着2头牛,也算是一个养殖户。2012年,通过双联惠农贷款,购买了4头奶牛,现在,养殖规模达到20多头,成了名副其实的养牛专业户。

  像丰源奶牛养殖基地一样,现代化的养殖企业逐渐诞生了,像王明一样,许多发展不起来的养殖户,通过一系列的扶贫政策,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了。两年多来,临夏县累计建成养殖场(小区)324个,创建部级标准化示范场1个,省级标准示范场8个,州级标准化示范场19个。全县畜禽存栏达144.43万头只,年出栏畜禽130.49万头只,牧业产值达到4.66亿元,牧业人均纯收入达到873.58元。

  对广大农民来说,春天是最忙的季节。可对于临夏县北塬片的许多农民来说,进入农闲的冬季,他们却像春天一样忙碌。在桥寺乡朱家墩下,记者看到,前来订购草莓、辣椒、番瓜的商贩络绎不绝。这两年,高效农业在北塬片发展迅速,桥寺、先锋等乡镇村村社社都有集中建设的高效日光温室。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引进,管理的不断完善,效益日益突显,农民发展高效日光温室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如今,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6.5万亩,其中高效日光温室0.89万亩,蔬菜年产量达15万吨,年产值达3亿元。完成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18.3万亩,产品认证7个,先后建立了先锋凌丰、永达、忠强等无公害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13个,引进创建草莓基地630亩。

  扶贫花儿处处开,扶贫硕果处处结。在临夏县扶贫攻坚的大好春天里,布鞋这个曾经不起眼的小产品,长成了大产业。如今的新集镇寺湾村妇女陈永胜,不再是一个山区的农民模样了,而是成了一个新型的农民企业家。她告诉记者,今年她们加工企业生产的5万双布鞋已经出售4.5万双,让全村30多户家庭的60多名妇女受益。

  土桥镇重台塬村今年年初,在双联单位的帮扶下,建立了两个布鞋生产合作社。何英祥,一个快60多岁的农村妇女,已经不能从事重体力农业劳动了,但她办起了布鞋加工企业,经营发展得心应手。据她说,她们每月加工生产近千双布鞋,而且是供不应求。

  在她的加工车间,记者看到69岁的农民张正梅,还是一个生产高手,计件制生产,她每天的收入都在50元以上。藏族妇女拉毛吉,因为身体残疾,平时没有给家里增加收入,多年来常常苦恼。今年她做布鞋,每天挣到40多元,她好像换了个人,精神特别好,每天还在车间里一边唱着歌,一边参加劳动,给整个车间带来了诸多欢乐。

  张正梅告诉记者,我们这里的工人都是一些老弱病残,别人看来用处不大,可我们都挣到不少钱,不仅在家庭当中的地位高了,而且自己的生活也很充实,到这里,和老姐妹一起说说笑笑,好像年轻了许多。

  没有政府的大力扶持,这个小产品也不可能迅速成为大产业。县产业办公室负责人姚田辉说:“我们按照‘县有龙头企业、乡有基地,村有加工点、社有加工户,户有技术骨干’的思路,通过免费培训,补贴购置机械,创办龙头企业,加大宣传营销力度,双联惠农贷款扶持等措施,并在面料、款式、品种上积极求新求变,产品种类不断增多,适宜消费群体日益扩大,实现了布鞋产业量与质的飞跃。”

  据了解,临夏县布鞋产业已发展到20个乡镇、58个村、98个社,布鞋厂发展到16家,加工户达到227户,从业人员达3400多人。今年已销售各类布鞋达100万双,实现产值4099万元。布鞋加工在带动农村发展、增加群众收入的同时,有效解决了空巢老人的赡养、留守儿童的成长和闲置劳动力的安置等问题,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十万大军稳步前行,创业新兵异军突起。

  临夏县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结合地带,县城处在南北交通的枢纽,商贸十分活跃,从广阔的藏区大市场,到东南沿海的大都市,到处都有临夏县群众经商的身影。有人形象地说,临夏县西南片是航行在商海中的一艘船。活跃的商贸,使许许多多的临夏县群众从事外出务工创业。十万大军创市场是临夏县劳务产业发展的真实写照。据县劳务办负责人王林虎介绍,临夏县每年输转劳动力10万人(次),创收达12亿元以上。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近两年,扶贫攻坚给临夏县劳务这个老牌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记者来到临夏县职业学校,看到职业培训的火热场面。砖雕、木雕、葫芦雕刻培训班,卤面、炒面、牛肉拉面培训班正在进行满员培训。这里有年过半百的老学员,也有刚刚走向社会的新学员,有男也有女。他们学得那么认真、那么投入。记者看到一件件精美的砖雕木雕产品、色泽味俱美的拉面在他们的手下完成……

  临夏县在扶贫开发中注重劳务输转。据了解,通过开展有针对性地免费技能培训大部分学员从这里出去,顺利实现就业,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因此,职业培训赢得了群众的普遍欢迎。这里,一年四季,学员爆满。劳务培训为临夏县劳务产业注入了强劲的活力。

  当前,临夏县在富民产业铺天盖地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于民情深谋划长远

  在临夏县,每一项扶贫项目,领导都十分重视,建设标准格外高,这起初是县委县政府的要求,最终成了全县干部群众的共识。

  三十多年来,临夏县群众总想有一个自己的县城,逐渐富裕起来的群众总想有一家好医院、有一所好学校。这个愿望在三年来的扶贫攻坚中终于实现了。

  新修的县城很漂亮,县城里最漂亮的建筑是学校。临夏县中学始建于1938年,有汉、回、撒拉等七个民族师生。随着时代的发展,远远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在县城的新建过程中,县中被列为重点建设项目。经过两年多的时间,投资1.2亿元,建筑面积达4万多平方米,一座标准一流、功能完善的新学校在县城新区诞生了。目前,在校学生达到3000多人,偏远农村的2400名学生住校学习。

  体腔热灌注治疗仪、等幅毫米波治疗仪、高频深部治疗仪等一批先进的治疗设备,在省内各级医院很少见。将医疗技术人员派往广州、上海、西安等地大医院学习先进技术,在地方医院也很少见。临夏县医院,一个县级医院,他们做到了。三年前,一个不起眼的县级医院,在扶贫攻坚中,整体搬迁新建,投入使用。

  新搬迁的县医院占地60多亩,建筑面积从6000多平方米增加到2.5万平方米,年业务收入从三年前的1000多万元增加到目前的4000多万元。目前,医院广大职工满怀信心,他们一致认为,我们已经有了非常好的工作环境和医疗条件,就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提升医疗水平,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在县委县政府综合办公楼的西侧,有一幢美丽的建筑,它就是临夏县综合福利服务中心。一位县上领导说,为了使弱势群体时时刻刻享受到党和政府的最大关怀,我们刻意把福利中心修在了县委县政府综合大楼的旁边。

  临夏县综合福利服务中心占地18亩,总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是一所集康复、医疗、住宿、生活、娱乐、休闲、疗养于一体的综合福利机构,可为140名老年人,160名孤儿和重残儿童提供养护、康复、生活服务。该工程于今年3月份开工建设,现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即将投入使用。

  于民情深干劲足。学校、医院、福利院都是事关人民群众长远利益的事,在谋种程度上说,是一种潜绩工程。但临夏县县委县政府就是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深情厚意,从事关群众的长远利益出发,谋事干事,使临夏县一大批民生工程高标准建成。

  幸福乡村正在走来

  冬天来了,在临夏发生着一种新的现象,许多临夏县北塬籍退休后住在城市的干部,都想回到农村老家去。他们都说,现在到农村生活很舒适。

  在北塬乡娄高祁村,记者看到,住在临夏市的退休教师高维国和一群退休干部一起坐在村委会门前,冬日暖阳洒在他们的脸上,显得格外温暖和谐。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高维国他们从小离开家乡,在甘南、兰州等地参加工作,退休之后,想好好享受晚年。他们看到了家乡的变化,城里有的农村有,城市里没有的农村里也有。于是,就呼朋唤友,回到了农村。

  在临夏县北塬片的许多农村,随着扶贫攻坚的不断深入,都建成了高标准的村民文化广场。“老人们举杯,孩子们欢笑,小伙们弹琴,姑娘们唱歌……”农村美好的梦想,一个又一个的变成了现实。

  临夏县紧紧围绕“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的目标,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县,按照整流域治理、整山系绿化的思路,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开展大规模造林行动,投资1.2亿元高标准完成了县城南北两山、临夏市北山、黄泥湾河那山、土桥曹家山、麻尼寺沟卧龙沟、关滩沟等绿化工程,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大力实施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先后投资6亿多元,高标准实施了一批整村整乡推进项目和北塬娄高祁、先锋何堡、土桥三角等42个各具特色的新农村建设项目,一个个具有现代气息的生态文明新农村诞生在临夏县美丽的田野上。

  三年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短的一瞬,但在临夏县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重大意义。这三年,临夏县不仅让贫困人口从18.61万人减少到10多万人,减少8万多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1年的2660元增加到2014年的4310元,净增1650元。而且,发展仍然保持着强劲的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