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 求是》编辑部摘编了近年来习近平同志在《求是》杂志上发表的一系列重要文章,涉及深化改革、群众路线、改进文风、社会主义等多个方面。其中,刊发在《 求是》2004年第19期的《用权讲官德,交往有原则》一文,谈为官之道:“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至今读来,仍然振聋发聩。
用权讲官德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基本素质、立身之本,也是行为规范和纪律要求。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如果讲官德,就会清正廉洁、公正用权。如果不讲官德,就会忽视权力的公共性、服务性,把权力错误地当成私有财产和利己工具,滥用权力,使权力发生“异化”,导致腐败。纵观近两年被揪出的“大老虎”,没有一个不是不讲官德惹得祸。所以,我们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确实应该“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忘记,手中的权力凝聚着党组织的信任和人民的重托,只有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勤奋工作的义务,没有捞取个人私利的特权。
用权讲官德必须以敬畏之心对待权力。我们很多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有这样的体会:一旦走上领导岗位之后,以前梦寐以求的现在唾手可得;以前围着别人转,现在别人围着自己转;以前只知道争取,现在要求你拒绝。比如,你好吃,就有人投之以美味;你好喝,就有人投之以佳酿;你好色,就有人投之以粉黛;你好捧,就有人投之以谗言。在这种情况下,精神“定力”是经受考验、抵制诱惑的法宝。但是,目不斜视久了,视线容易模糊;心无旁鹜久了,内心容易寂寞;孤独坚守久了,思想容易动摇。慢慢地是非界限会开始模糊,荣辱观念会开始错位。因此,一定要以敬畏之心对待权力。古人云:“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失去了敬畏之心,为人处世就可能变得狂妄自大、肆无忌惮,甚至贪得无厌、无法无天,最终吞下自酿的苦果。只有常存敬畏之心,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才会时刻有一种如履薄冰的感觉,自觉严格要求自己,保持正确人生航向,堂堂正正为人、做官,从而在工作、生活和自身修养上有所作为。
用权讲官德关键在于坚持秉公用权。党员领导干部应该怎样行使权力?答案只有一个:按法规制度办事。党把你放在这个位置上,就是让你为人民服务的。所以,必须秉公用权,绝不能以权谋私,更不允许搞权钱交易、权色交易。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注意克服以下四种心理:一个是私权心理。就是认为权力是领导给的,是自己辛辛苦苦干出来的,就应当为已所用。另一个是当官发财心理。认为“当官不发财,请我都不来”、“有实权就有实惠”、“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再一个是补偿心理,要么认为自己收入与贡献不相符,利用职权捞点好处“合情合理”;要么认为过去生活太苦,现在有了权要把“损失”补回来。还有一个侥幸心理,认为以权谋私,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你不说,我不说,谁都不知道。这些心理是党性不纯的表现,也是一些干部犯错误的心理诱因。俗话说,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因此,要切实守住做人当官的道德底线和法律底线,自觉做到不弄权、不揽权、不越权,严格遵守制度规定。只有公正用权、廉洁自律,才能树好风气、凝聚民心,践行好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用权讲官德还要时时刻刻严以律己、慎独慎微。就像习近平同志说得那样: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独慎微、勤于自省,遵守党纪国法。要限制自己的爱好。先后把几十位领导干部拉下水的厦门远华案主犯赖昌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不怕领导干部官有多大,就怕他没爱好”。领导干部的爱好,在不法分子眼里,就是攻破堡垒的突破口。因此,要正确选择自己的爱好,明辨是非、克己慎行,对一些比较敏感的爱好,要“喜”而不“玩”,“爱”而不“溺”; 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古人云:“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要经常为自己的欲望设限,该得到的不一定都要,不该得到的决不能伸手去捞。要珍惜自己所得,感谢党和人民对自己的信任和宽容,不能太过分了。朱元璋曾给官吏们算过这样一笔帐:“老老实实地守着自己的薪俸过日子,就像守着井底之泉,井虽不满,可都能每天汲水,长久不断。若是四处搜刮民财,闹得民怨沸腾,你就是手段再高明,也难免东窗事发受牢狱之苦。那样的话,赃款又有什么用呢”;要管住自己的小节。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些领导干部犯错误,往往是从一些不起眼的生活小事上自我放纵开始的。因此,一定要学会“限制自己”,善于“克制自己”,重视“小事”、留心“小处”,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经得住诱惑,管得住小节。这样,才能守住思想道德底线,真正做到见诱心不动,见财手不痒,见色脑不昏,干干净净做事,清清白白为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