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错过“300亿票房”,今年还用追吗?

作者:王彦 来源:文汇报
2015-01-06 14:02:40

  无论多少人曾摇旗呐喊,2014年12月31日,中国内地电影票房最终停在了296.39亿元,没有如预想般的突破300亿元。这数字是稀松平常还是值得欢欣鼓舞?2015年还用奋起直追吗?

   不必追求,突破总有时候

  除了296.39亿元总票房,去年内地电影市场值得一书的还有如下数字:总票房超过2013年37%;全年票房过亿元的电影达66部,超过2013年的59部;全国百强影院的年票房门槛从2013年的3085万元上升到3711万元。

  跃进式的数字从不是道简单的算术题,其背后隐藏着无数因果。最简单的一对,便是银幕数的增加与票房增长之间的正比。

  据业内统计,2014年全国新开影院1194家,同比多开业249家;新增银幕数超过5800余块,同比多1200余块;新增座位数80万个,同比多20万个。至2014年底,全国影院数已达4340家,银幕数超过2.3万块,座位数超过310万个。至2014年底,内地平均每5.9万人拥有一块银幕,更多的银幕意味着更便捷的观影条件。但鉴于我们人均拥有银幕数依旧远落后于美国、韩国等电影发达国家,2015年依然会是内地影院疯狂开张的一年。

  据业内预估,今年内地还将新增1400家影院,近7000块银幕。影院版图的扩张,尤其是在二三四线城市的高速崛起,将使小城青年进一步成为观影人群快速增长的主要推手。仅此一条,一年300亿元的总票房或许根本不必追求,因为突破是必然的。

   不该追捧,艺术非票房能代

  值得关注的是,对于票房数字的敏感聚焦了完全不同的观点。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旭光率先发问:高票房带走了什么,又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在陈教授看来,我们有过世俗的狂欢、现实的深入、人性的温情,也有过文艺的孤独,但表现在票房上,那些对过度商业化、庸俗论的义正言辞,最终在一部接一部的艺术片备受冷落之后重归困惑。纵使300亿元近在咫尺,高企的票房仍难掩风格的缺失。

  论类型,除了科幻片依旧付诸阙如,文艺、喜剧、爱情、冒险、战争、动作、甚至恐怖片,各种门类国产片皆有涉足。但若以最终票房论,浪漫爱情喜剧的一家独大,难免折射出国产片发展不均衡的软肋。

  从嫁接公路片的《心花路放》,到改编自话剧的《分手大师》,浪漫爱情喜剧几乎可用多元来形容。而《同桌的你》《小时代3》《匆匆那年》等片的密集出现,更足以证明,此类小青春、小回忆、小感伤的电影不仅能成功搅动起电影消费群体的青春记忆,还能用票房证明中国式青春的市场价值。作为最典型的喜剧片代表,《心花路放》以11.4亿元问鼎2014年国产片票房冠军,但即便其主演之一的徐峥亦承认:“当全民都处于娱乐化,都信奉喜剧、青春、偶像的时候,其实整个文化形态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

  另一部所谓电影的票房飘红,就更叫人冷眼审视当下国产电影的制作与市场。2014年春节期间,《爸爸去哪儿》大电影所获成功匪夷所思。作为同名电视节目的衍生,该影片利用电视的套拍移植综艺粉丝,竟生生获得近7亿元票房。远离电影规范,几乎没有影像追求、故事叙事或者艺术风格,《爸爸去哪儿》的票房成功对中国电影发展只能算作令人瞠目结舌、无法归类的现象。

  张艺谋曾说,中国现在的市场是很沸腾的、很喧嚣的,今天我们谈论更多的是关于商品、经济、票房,它实际上对每一个导演都是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向商业妥协还是坚守艺术的一种矛盾。对于创作者们来说,票房流向单一化的结局,让他们一味关注的是电影的出路而非艺术水准。长此以往,对票房的穷追不舍,只能导致国产影片质素的原地踏步。

  不必追,也不该追,就让2015年的内地票房安静地自由生长。这会很难吗?(王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