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飞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步踏入大国行列。
惊讶、赞叹之余,伴生的是焦虑和疑问。中国的崛起会不会重复上个世纪一些国家崛起的老路?拿破仑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当这头睡狮醒来时,世界都会为之发抖。习近平主席幽默地说: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
“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需要大智慧。亚太发展前景取决于今天的决断和行动。我们有责任为本地区人民创造和实现亚太梦想。”2014年11月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在北京举行的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并作主旨演讲,首次提出“亚太梦想”概念,引发与会国家领导人的共鸣。
这并不是中国国家领导人第一次提出与此类似的理念。两年来,习近平的足迹,遍布亚非拉及欧洲、北美各大洲,向全世界传递中国的价值追求: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息息相通。
在欧洲,他说,中国发展壮大,带给世界的是更多机遇而不是什么威胁。我们要实现的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
在非洲,他说,中国人民正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非洲人民正致力于实现联合自强、发展振兴的非洲梦。中非人民要加强团结合作、加强相互支持和帮助,努力实现我们各自的梦想,同国际社会一道,推动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梦,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在拉美,他说,中国梦和拉美梦息息相通。中拉双方要勇于追梦、共同圆梦。
从中国梦到世界梦,“和平共赢”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外交理念的核心。
以和为贵
“自古以来,和平就是人类最持久的夙愿。和平像阳光一样温暖、像雨露一样滋润。有了阳光雨露,万物才能茁壮成长。有了和平稳定,人类才能更好实现自己的梦想。”“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只有人人都珍爱和平、维护和平,只有人人都记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是有希望的。”2014年12月13日,习近平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表达了中国人民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崇高愿望。
近代的中国饱受战火蹂躏,中华民族为了争取和平付出了惨痛的血泪代价。如今的中国人民,依然保持着珍爱和平的坚定立场。
2013年3月22日,习近平开始了他就任国家主席以后的首次出访,第一站选在了俄罗斯。这是一次关于大国关系、时代潮流乃至世界梦想的出访。
他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阐述了对世界潮流和国际关系的看法: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框架里。面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的客观要求,各国应该共同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各国人民应该一起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我们讲的中国梦,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复兴’不是要回到汉唐盛世,不是要重温‘万国来朝’的旧梦,而是要使中国赶上世界前进的潮流,使中华民族重新站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前列”。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张宏志认为。
“天下”,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反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看问题的视角。中国人讲爱国主义,同时具有国际视野和超越民族国家之上的天下胸怀。“天下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这就是中国人的天下观。
在斯里兰卡国家博物馆里,珍藏着一座中国石碑。这是1407年郑和第二次下西洋时,在斯里兰卡南部城市加勒所立,1911年被发现。“这座碑叫‘布施碑’,上面的三种文字分别用不同语言表达了对不同宗教的尊崇,也详细地列出了布施的内容”。中国驻斯里兰卡大使吴江浩说。
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范金民说,不同于西方殖民者发现、奴役和侵略式的远航,郑和的远洋,一是宣达中国对外要交流;二是赏赐,带了大量的丝绸、瓷器、铜钱,送给当地人。
2014年3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演讲中提到,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和睦、和谐,这种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中国自古就提出了“国虽大,好战必亡”的箴言。“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化干戈为玉帛”、“国泰民安”、“睦邻友邦”、“天下太平”、“天下大同”这样的理念世代相传。中国历史上曾经长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没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国的记录。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对国际社会关注中国发展走向的回应,更是中国人民对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自信和自觉。这种自信和自觉,来源于中华文明的深厚渊源,来源于对实现中国发展目标条件的认知,来源于对世界发展大势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