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传统文化要取精用弘

作者:卫鸿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5-01-07 09:51:36

  2014年12月29日,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中国政治学会科学发展与政治和谐专业委员会在京举办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座谈会。

  与会同志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为指导,就如何正确、全面、积极地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

  与会同志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着眼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着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高屋建瓴、超超玄箸,闪烁着辩证唯物论、历史唯物论的光芒,是指导全党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当下的关键是不折不扣地落实。这样扎扎实实地干上几年,中华民族的道德水准、精神面貌、文化素养必定发生巨大变化,不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保障,而且会有力提升社会主义中国的国际地位和良好形象。

  与会同志表示,中华传统文化一直以辩证主体原则来把握人世间的各种关系。在一般的意义上,中华优秀传统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存在着深刻的内在统一性。正是因为有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马克思主义才得以在中国大地上枝繁叶茂;正是因为有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积极价值观才得以在中国大地上焕发新的活力。历史经验表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以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基础;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

  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庞大、复杂的存在。和世界上任何其他民族的文化一样,其中既有至今仍充满活力的精华,也有不适应时代要求的糟粕。对于传统文化,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因势利导,深化研究,使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我们必须以此为指导,对中华传统文化下一番总结、鉴别和改造的功夫。一是把传统文化中积极的东西和消极的东西区别开来;二是把传统文化的原始经典和后来的演化区别开来;三是把历代统治阶级的思想主张和实际行为区别开来。把这些问题一一搞清楚,我们才有可能知道应当吸收什么、应当摒弃什么。有了这个基础,才能将“古为今用”落到实处,使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的转换,转换为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转换为抵御西方文化渗透的坚强堡垒,转换为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思想助力,转换成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力量源泉。在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问题上,一切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文化复古主义的观点,把儒家文化与“普世价值”嫁接以达到某种目的的实用主义观点,都是错误的、没有依据的。

  与会同志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批判地继承中华传统文化遗产,成功地实现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创造了科学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文化上说,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浸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将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高扬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创造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航天精神、“98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我们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当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古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个是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到今天的中国红色文化。偏废其中的任何一种文化,都将割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从而走到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反面。

  中共中央组织部原部长、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张全景在会上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哲学史学会名誉会长方克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研究所原所长陈祖武,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伦理学会名誉会长陈瑛等专家发言。会议由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会长刘润为主持。

对传统文化要取精用弘 传统文化,精华,糟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传统文化要取精用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