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前,就在中国北方万里长城与九曲黄河交会之处,有一支知识精英和产业工人,在这块几乎贫瘠的不毛之地,开天辟地,锐意进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掀开这一创业历史,我们看到了“神华神东煤炭集团”这组绚丽的字样,他们在这里建造起我国首座2亿吨煤炭生产基地,系中国首例,世界一流,业绩璀璨,光辉夺目。煤炭,原本是我国距世界水平最远的产业,而神东创建了全球独一无二的千万吨矿井群,尤其是具有世界领先的核心采煤技术,创造了最好的安全生产绩效,让全世界刮目相看,由此缔造了东方煤炭工业的现代文明。这不只是神东的荣光,也是中国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在神东公司国际交流中心,经常有国际友人在这里进进出出,那些成群结队的高鼻梁蓝眼睛们,穿梭于我国西部的这块昔日荒芜,如今满目翠绿的神东矿区,他们令全球同行业所羡慕。他们是世界煤炭行业研究的范例。
开创篇
神东矿区开发建设于上世纪80年代之初,经过大规模勘探,1984年分别成立中国精煤公司榆林、伊盟分公司。1986年矿区建设正式启动,并被列为国家“七五”重点项目,以建设中小型矿井为主,“国家修路,群众办矿,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修建包神铁路,兼营煤炭外运销售。1989年伊始,随着国家能源战略基地西移及发展需要,矿区建设转向统一规划、集中建设大中型机械化矿井为主,积极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设备,探索新的建矿模式。忽鸡图煤矿一次性设计年产500万吨,定员270人,为全国首例。神府矿区和东胜矿区分别形成年产360万吨和540万吨煤炭的规模,基本形成了新型现代化矿区轮廓。进入90年代,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办矿经验,确立了高起点、高技术、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的“五高”建设方针,对矿区总体规划进行调整,矿井建设走上大型综合机械化的发展道路。1998年跨省区的神府、东胜两大公司整合,也正是从这一年起,公司煤炭产量平均每年以千万吨速度递增。2005年4月25日,随着神华主业改制上市,更名为中国神华神东煤炭分公司,确立了“生产规模化、技术现代化、队伍专业化、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模式,并于当年率先建成全国第一个亿吨级煤炭生产基地。从2009年起,神华集团新一届班子提出了“科学发展,再造神华,五年实现经济总量翻番”的发展战略,围绕战略实施,先后做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决策部署。神东矿区经过四公司再次整合,并根据神东自身适时提出18字发展方针,建设“四化五型大神东”战略,即:生产规模化、技术现代化、队伍专业化、管理信息化。五型为:安全型、质量效益型、科技创新型、资源节约型、和谐发展型。2011年建成全国首个2亿吨商品煤生产基地。
2013年,尽管公司发展面临市场变化种种困难,他们克服诸多不利因素,科学组织生产,统筹协调装运各环节,确保煤炭生产持续运行。
从艰难起步,到稳健运行,再至快速发展,形成了独一无二的神东速度。在这快速发展的背后,我们看到了神东公司内驱力。
安全篇
神东自开建以来,百万吨死亡率平均水平保持在0.02以下,远低于国内、国际同行业百万吨死亡率。 2007年,神东在全国率先试点推行煤矿本安体系,覆盖范围扩展到所有井下和地面作业现场。实现了安全信息的资源共享、安全风险的超前预控、隐患排查整改的有效闭合,效果十分显著。实施之前,即2002-2006年,百万吨死亡率0.037。实施之后,即2007-2011年,百万吨死亡率0.014,下降了62%。而此时全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平均为0.945,高出神东同期的68倍。
本安体系成为神东第一个以自身的生产实践经验总结提升的行业标准。2011年7月,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以《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规范》(AQ/T1093-2011)正式颁布了这一标准,在全国煤矿行业推广实施。
加快建设和完善煤矿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特别是建立和完善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加强对有毒有害气体的监测监控,通过应用“大断面、多通道、低负压、大风量”高效通风系统,攻克了千万吨矿井的通风和防火难题,确保了生产安全。严格执行矿井地质规程技术要求,采用物探、钻探验证等综合手段加强对矿压、地质构造等可能引起重大地质变化的监测监控,建立水文自动监测系统,及时分析水量、水压,提高矿井安全保障能力。
严格落实各级管理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明确了从公司领导到各业务部门、基层单位负责人、生产岗位员工的安全生产责任,在公司内部形成“安全生产,人人有责”的责任制度体系。加强安全考核,推行安全结构工资和安全绩效年薪,一线员工安全结构工资比例达30%,矿领导安全绩效年薪比例占60%。加大安全监督检查力度,成立了常态化的安全生产督查队,加强特殊时段、重点环节的安全检查力度,保障了安全生产。他们的安全体系的建立,具有先导意义。
科技篇
集成国内外先进技术,打破传统的采掘工艺,在开拓布置、开采工艺、采掘装备等方面实现了重要突破,创建了安全高效千万吨矿井群技术体系,《神东现代化矿区建设与生产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针对煤层赋存稳定、倾角变化小的特点,主要大巷布置在主采煤层中,沿大巷两侧布置工作面,由传统盘区布置改为条带布置,不仅简化了系统,同时也减少了巷道掘进量,节约了投资,有效提高了资源回收率。井田开拓采用平硐或小倾角斜井,辅助运输由原来的串车轨道运输改为防爆胶轮车运输,提高了运输效率,也为综连采快速推进和搬家倒面提供了保障。根据矿压规律开发了垛式支架进行回撤通道的有效支护,使总重1万吨以上的成套综采设备搬家时间缩短为7天,相较传统工艺节省了20多天/次,辅巷多通道搬家倒面工艺成为国内首创。长度超过300米的块段采用长壁开采,边角块段采用短壁机械化回采,实现长短壁结合,把资源回收率提高到75%以上。
通过覆盖矿区井上下的信息网络平台,实现了对井下运输、供电、通风、排水等各大系统以及地面的洗选、装车进行集中自动化控制,实现了井上下部分固定岗位无人值守,并且采用工业电视监视,运用移动通讯和人员、车辆跟踪定位系统,实现集中安全监测。有效规避了“人”这一活跃主体的不安全行为。井下巷道采用无岩巷布置,减少矸石外排。井下污水经采空区过滤和井下水处理系统净化复用,洗煤水循环再利用,减少污水排放。2011年获陕西省“十一五”节能降耗先进企业,“荒漠化地区大型煤炭基地生态环境综合防治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累计获得专利授权206项,国家级科技奖2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39项。
管理篇
从企业发展战略出发,持续加强以战略为导向的管理创新,实施精细化管理,提升企业软实力。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生产、接续、设备配置、人力资源等计划在内的高效运行的生产管理系统,为生产的各个环节协同配合、安全高效运行提供了信息化决策平台,对矿井24小时生产外运和产量计划进行统筹安排。对资产进行生命周期管理,开发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实现3.8万台/套设备资产的全寿命和8万多种物资的全过程管理,提高了设备利用率、开机率,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构建了科学高效的机电设备管理体系。
以安全生产为中心,将矿井综采工作面回撤安装、生活后勤等20多项业务从矿井中分离出来,陆续成立了生产服务中心、开拓准备中心、洗选中心、设备维修中心、物资供应中心、设备管理中心、电水暖服务中心、车辆管理中心、地测公司、矿业服务中心等10个专业化服务单位,实现了精干高效。
从弥补管理短板、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入手,先后启动实施了业务流程管理、全面预算管理、经济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等管理创新项目。目前,业务流程管理、全面预算管理等项目成果在企业运营实践中得到全面实施应用,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文化管理转变。全面预算管理项目促进预算内容更加丰富、绩效考核分析更加全面、成本管理更加精细。经济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完成了物资和财务领域风险管控运行工作,通过对物资、财务等重点领域的风险辨识、评估、管控,提高了企业抵御重大经济风险的能力,降低了经营风险。
创建了从公司到矿、队、班组、员工的五级绩效管理考核体系,通过绩效管理将“五型”战略目标层层分解落地,实行达标管理,提高了企业整体绩效。
人才篇
2009年启动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将工作重心转到以战略为导向上,建立了人力资源规划、招聘甄选、绩效与薪酬管理、培训与开发、员工职业发展等方面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2009-2012年共招聘硕(博)士毕业生151名,大学本科毕业生1623名,2011年响应中央号召,招聘了339名大学生村官到神东创业。大中专毕业生已占员工总数的一半以上,绝大多数已成为各条战线的中坚力量。
建立“赛马与相马”相结合的选拔任用机制,2009年以来共组织8次管理干部公开竞聘,选拔了110名处长助理级以上管理干部,141人通过竞聘进入公司机关。各基层单位公开竞聘选拔科级干部和各级管理人员360余人,从大学生中选拔助理级干部39人,其中副处级12人,正处级3人,任用为科级管理人员的大学生415人,为优秀员工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
实施“量身定做”和“订单式”培训,与清华大学合作举办高级工商管理硕士班、学习培训班,130名中高层管理干部接受了教育培训。与煤炭院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开展订单式培训。与辽宁工程大学开展“3+1”培养项目,培养适用、好用、顶用的专业技术人才。利用神东教育培训中心,开展技能、知识等培训,平均每年2.5万多人次以上。
拓宽了员工管理、技术、操作三条职业提升通道。从2011年开始,已有1079人走上技术职务发展通道,及时落实相关待遇。加大技术和管理创新的奖励力度,设置了科技创新专项奖、科技创新成果奖、专利发明奖、“五小”成果奖等奖项,各类奖项的单项奖励额度最低2000元,最高达30万元。通过系列激励机制,让各类人才都能找到自身优势,并在各自的岗位上人人动脑,不断创新,成果频出,促进了公司快速、高效发展。
和谐篇
2008年时任神华集团董事长张喜武在神东调研时指出要让神东的矿工成为全行业最幸福的矿工。通过与清华大学合作研究,确立了由4个层面、9个因素和30个指标构成的员工幸福指标体系,研究制定了幸福矿工工程五年规划,促进幸福矿工工程建设制度化、规范化。
投资18亿实施50多项涉及员工吃、住、行、洗浴等方面的工程项目,改善员工工作、生活环境。通过公开、公正的考试、考核,累计帮助3000多名员工子女、配偶实现就业。与知名医院建立医疗合作关系,组织全员进行健康体检。设立“扶贫帮困”基金880多万元,对3000多人次进行了帮扶救济。设立青年婚恋援助中心,开办“神东缘”婚恋网页,每年组织集体婚礼,至2012年已举办8届,475对新人通过集体婚礼迈向幸福的婚姻殿堂。
2011年在局域网开通“董事长信箱”,由职能部门公开回复,热点问题由董事长与员工代表面对面集中解答,共办理员工来信2万条。累计投入25亿元用于解决地方的生态环境建设、公路建设、供电通讯建设与改造、特色产业发展、地方企业扶助、地方机构援建、人畜饮水、医疗卫生。积极参与地方公益事业,资助地方建设和扶贫帮困投资13亿元。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累计投入8亿元,兴建陕西神木神华新村和内蒙伊旗神华新村,为开采区村民搬迁安置创新了模式。与此同时,在南方遭受罕见冰雪灾害、汶川大地震、保奥运、保煤电油运等特殊时期,特别是每年春节在电煤供应紧张时期,发挥央企示范带头作用,全力保障电煤供应。
对于广大员工,凸显家的温暖,对于国家,发挥协力救急作用,对于社会危难,鼎力相助传递爱心。这是企业责任,更是社会责任,体现出一家央企高度负责的精神。
文化篇
神东三十年的发展历程,创造了全国第一、世界一流的生产技术指标,同时积淀形成了具有神东特色的优秀企业文化。
在传承中发展。从早期的开发建设到不断重组发展,在地域、行业、企业的各种文化交叉影响下,积累了积极的文化要素,企业文化体系逐渐形成。
在发展中提升。随着神华集团“科学发展,再造神华,五年实现经济总量翻番”发展战略的实施,神东提出建设“四化五型大神东”的战略目标。为此,于2008年11月9日与清华大学经管院联合启动企业文化诊断提升项目,对现有企业文化体系进行梳理、诊断和提升,对以神东煤炭分公司为核心整合重组的神东煤炭集团进行四公司文化融合,建设独具大神东特色的优秀文化,为企业发展战略提供强有力支撑。
在提升中铸魂。经过反复酝酿和讨论,最终整合、提炼出的神东煤炭集团企业文化理念体系,按照神华集团标识、名称、理念三统一的要求,用新的VI手册树立了统一的神东企业形象,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企业核心价值观、使命等核心理念体系,提高了企业凝聚力与感召力。围绕神华、神东的发展战略,提出了从2009年到2013年企业文化建设的五个主题年活动,即: 2009年为学习发展年、2010年为规范执行年、2011年为健康安全年、2012为创新高效年、2013年为幸福和谐年。
“创百年神东,做世界煤炭企业的领跑者”是神东愿景,“为国家做贡献、为社会促和谐、为员工谋幸福、为客户增价值”是神东使命。“建设四化五型大神东”的发展战略,确立“人本和谐、学习创新、规范执行、安全高效”的核心价值观。“高起点、高质量、高技术、高效率、高效益”的神东方针,“生命无价、安全为天、无人则安、零事故生产”的安全理念,“产环保煤炭、建生态矿区”的环保理念等,已成为神东最宝贵的精神资源。他们将一如既往持续延伸其内涵,赋予神东以新的竞争力,终将成为领衔行业之路、锻造百年历史的力量源泉。(雨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