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为贵在我国几乎家喻户晓,但其精髓和要义究竟是什么,今天还有进一步阐发的必要。和为贵一语,出自《论语》:“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意思是说礼的运用、礼的功用以和为最重要,以和谐为目标。依据古人解释,结合当今实际,和为贵的要义大致可以用8个字来概括,即各得其所、各安其位。
和为贵反映了我国古人对宇宙万物的深刻认识。我国古人认为,天地万物均由多种成分以一定关系共处,形成有机统一的状态,这个状态就是和。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人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思想,认为宇宙万物存在于和的状态中,没有和就没有世界,没有一切事物的存在。正是从这种认识出发,我国古人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应当把和作为人的一切活动的最高目标。
和是多种成分共生共荣、有机统一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各种成分都有确定位置,与其他成分形成密切联系,对整体的和发挥一定作用。各种成分所处的位置恰当,能发挥应有作用,和的状态就能够保持;任何一种成分的位置和作用不恰当,整体的和就会遭到破坏。由此可见,整体的和建立在不同成分各司其职的基础上。每一种成分都处于它应在的位置,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就是各得其所、各安其位。
实现各得其所、各安其位,应遵循和而不同的原则。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就是承认差别与多样化是正常、合理的,否认差别、强求一致是不正常、不合理的;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求和谐,而不是取消差别求统一。应承认在统一的整体内,各成分均有存在的权利和价值;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相互尊重,尊重各方利益,尊重不同的思想、信仰等。同时,尽自己应尽的责任,为整体的和谐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实现各得其所、各安其位,还应遵循无过无不及原则。过和不及都会破坏和的局面,正所谓“过犹不及”。如烹饪,各种佐料和水、火,分量都有一定之规,必须做到每一项都无过无不及,才可能做出美味佳肴。同样,在人际关系中,权利和义务、责任和回报都要讲平衡、讲恰当。只求权利、不讲义务,或只讲义务、忽视权利;不负责任或越俎代庖,都会导致对和的破坏。因此,每一个人都需认清自己应处的位置,恰当地处理个体发展与整体和谐的关系。
各得其所、各安其位不是安于现状、不求进取,而是尽职尽责、尽心尽力,不好高骛远,亦不推诿塞责。志存高远、锐意进取,应该鼓励;碌碌无为、不求上进,应当反对。从这个意义上讲,“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是正确的。但同样重要的是,当一天士兵就要安于其位,尽一天士兵的职责;只想当元帅却不能当好士兵的人,非但不可能成为元帅,也不是一个好士兵。为此,应把志存高远、锐意进取与安于其位、尽职尽责有机结合起来。
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来看,古人所说的各得其所、各安其位仍然具有积极意义。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城市和农村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级和下级的关系,以及不同社会阶层、社会群体的关系,各种宗教、文化的关系,以至国与国的关系,都有一个各得其所、各安其位的问题。总而言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国家和社会秉持和而不同的理念,尊重差异、包容多样;集体和个体秉持无过无不及的理念,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在此基础上努力促进各得其所、各安其位。
(作者: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和为贵,和实生物,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