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坐骑”

作者:刘奂明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15-01-08 15:09:41

  记得还有生产队的时候,我们家没有任何交通工具。父亲那时到离我们村十几里地远的县城赶集,全靠步行。

  后来,土地承包到户,我们几家共同分到一头牛,父亲可以赶着牛车赶集了,那可比步行轻松多了。再后来,我家有了一辆崭新的“燕山”牌自行车。买这辆车可不大容易,因为那时还实行计划经济,自行车、缝纫机、电视机等家用大件供不应求,想买的话,光有钱还不行,需要托关系。那辆自行车是父亲坐车到唐山买的,大约90里路程,骑着回家。当时我们村有自行车的人家屈指可数,这辆自行车算得上高档商品。

  这辆自行车对我家来说堪称立了汗马功劳。那些年,不但父亲一直骑那辆自行车,我也是用它学会了骑自行车的。为了挣点零花钱,父亲还骑着那辆自行车做小买卖,先从县城批发回两大筐甜梨,驮着到周边各村沿街叫卖,甚至到离我们村100多里的沿海码头卖甜梨。

  我到石家庄上中专,需从县城坐公共汽车到唐山坐火车,而我们村那时到县城尚未通班车。中专4年,每学期开学,父亲都起大早用那辆自行车驮着我到县城坐公共汽车。到了寒暑假,父亲又骑着自行车到县城的汽车站接我,寒来暑往,就这样在风风雨雨中驮着我毕了业。

  等我参加工作,为方便星期天回家,父亲给我买了一辆“永久”牌轻便自行车。他呢,依旧骑那辆“燕山”牌自行车,一则有了感情,再则舍不得花钱买新的,车破不要紧,凑合着能骑就行。那时候,父亲骑自行车已经不卖水果了,开始做新的生意——他用粗铁条和细铁丝编了一个筐,再准备一杆秤,靠这些简陋装备天天到县城收破烂。

  随着“业务量”逐渐增加,一辆自行车、一个铁筐已远远不能满足工作需求了。父亲看到有不少收破烂的同行鸟枪换炮骑着人力三轮车,就从集贸市场买了一辆旧三轮车,好歹也算实现了“产业升级”。

  不论寒暑,顶风冒雨往返村子和县城之间,父亲骑三轮车感觉有些费劲。前年,他花几千块钱买了一辆电动三轮车,车斗大、劲也大,美中不足的是怕下雨,因为是裸车,不带车棚。大概跑了一年,父亲看有的人给电动三轮车蒙了车棚,他就花500块钱找营销网点加了一个车棚。这样一来,无论刮风下雨,到县城收破烂都不怕了。

  父亲的“坐骑”越来越先进,侧面反映出农民出行日益便利。到如今,我们村开小轿车的越来越多,面包车也早已不是稀罕物,乡亲们的“坐骑”可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样的新农村,难道不是农民所期盼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