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关于“哈尔滨市领导身穿奢侈品牌羽绒服指挥救援火灾”的帖子在网上发酵。涉事官员回应称该羽绒服系女儿从国外所购,售价不过人民币几千块。但一些舆论似乎并不买账,质疑声、喊打声仍不绝于耳,“棉服哥”的称号骤然流行于网络。
近些年来,像这种抓住官员名牌穿戴、高档吃喝等穷追猛打的例子并不少见,因此落马的官员也不在少数。从“天价烟局长”到“表叔”,再到“皮带哥”,“名牌”似乎成了一柄反腐利器,颇有见血封喉、一击致命之效。毫无疑问,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有发言权的时代,舆论监督的作用正日益凸显。这是公民权利意识觉醒的体现,也是国家民主进步的体现。
但话又说回来,“人肉搜索”得有底线缰绳,舆论监督再厉害也要依法依规才好。如果穿好一点的羽绒服直接触犯法纪的某个条律,自可晒它举报它。如果只是一看到名牌就火气上冲、浮想联翩,不分青红皂白便硬给人贴上“贪官”的标签,这显然不是理性负责的举动,更少了现代国民应该具备的法治精神。舆论监督不是无端猜疑、乱扣帽子,不能捕风捉影、无限上纲上线。“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这样的想象力实在难言靠谱,没有证据的胡喷乱骂、任性而为,只会让舆论环境趋于恶化。
执政环境变了、舆论环境变了,网上网下每天都有无数双眼睛盯着公职人员的一举一动。任何出格言行、不当举止都有可能被人们抓住,放在舆论的显微镜下观察深究。这对广大干部来说是好事,也是必须适应的新常态。尊重舆论对自己的监督,并以此为契机规范自己的言行,时刻谨记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才能把心思放在正道上,把权力用在正路上。身正不怕影子歪,只要胸怀坦荡、作风正派,又何惧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