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闰秒解析图。人民视觉
“要是时间能停下来那就好了,哪怕只有一秒钟。”以往在动画中出现的桥段即将发生在现实中啦。1月12日,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预告,2015年6月30日(格林尼治时间)实施一个正闰秒,全世界的钟表都需要拨慢一秒钟。这也就意味着,2015年的这天就比平常多出一秒来。这多出来的一秒是从哪来的?国际上通行的计时标准是怎样的?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有何影响?
“世界时”以地球自转为基准,但由于自转周期的不稳定,“世界时”并不精确
历算专家、中科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副研究员成灼告诉记者,这要从人们对时间的判断依据说起。“从远古时代起,地球上的人类就以每天太阳东升西落来计算时间。也就是说,这是将以太阳为参考点的地球自转周期作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时间判断标准。”成灼介绍,这在19世纪以前都没有发现什么问题;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时间精度准确性的要求提高,这一被称作“世界时”的时间计量系统渐渐不能完全满足需要。
这是为什么呢?南京大学天文学系教授萧耐园解释说,一秒有多长,取决于一天有多长,也就是地球自转周期。如果地球自转周期是稳定不变的,严格地1日旋转1周,那么计量时间的世界时单位1秒(即1/86400日)就是固定不变的。也就是说,“世界时”应是一种均匀的时间计量系统。可是事实不是这样,计量单位本身有变化。20世纪20年代,天文学家发现,地球自转有周期性的变化,这是由于地球上的季节性气流和洋流的运动,造成了地球自转在春季慢一些、在秋季快一些。此外,还发现了地球自转的长期减慢,这是由于太阳和月亮的潮汐力作用引起了摩擦,产生的热量被耗散掉,消耗了地球自转的动能,使得其转动变慢。“像拿一把尺子量长度,假如尺子是稳定的,那么测量就应该是准确的。但是现在这把‘尺子’一会儿长、一会儿短,测量就不准。”萧耐园说。
地球自转变慢,带来了日子越变越长,目前的天文观测和古生物化石的研究都印证了这一点。具体延长了多少时间呢?萧耐园介绍,大约100年后,地球上每天就要增加1.8毫秒。别小看这1.8毫秒,这可是一个加速度,日积月累将会大为可观。
“原子时”以固定秒长计量时间,每天误差不超过千万分之一秒
于是,传统上的以地球自转周期为标准的计时法将来难以满足需要,在航空航天、无线通讯等对时间精确度要求极高的领域更是如此。在这样的背景下,1948年,英国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原子钟”。随后,美国、加拿大等国也相继研制出原子钟。取微观世界的铯原子两个超精细能级间跃迁频率9192631770周来定义1秒。由于原子内部震荡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因此非常稳定和精确。以这种固定秒长计量的时间,其精确度每天快慢不超过千万分之一秒。
萧耐园介绍,1967年,第十三届国际度量衡大会定义和引进了原子时系统,将1958年1月1日零时零分零秒作为“原子时”的计时起点,并与“世界时”重合。由于上面所述的原因,精确的“原子时”与以地球自转周期为基础和标准的“世界时”逐渐不同步且差异逐渐增大,从1958年以来,两者之间已经存在68秒的“钟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