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点赞的“政府信息公开”

作者:刘白 来源:燕赵都市报 
2015-01-14 13:35:30

  2014年12月下旬,中国政府网在首页挂出专题,总结2014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要点落实情况,还邀请网友对各省各部门信息公开的实绩点赞。

  不料,点赞的寥寥,吐槽的更多。

  吐槽的原因,如果用一个微博的容量概括,大概可分为这几点:一者,公文体,官话,刻板;二者,缺乏实质内容,“寥寥数语,底气不足”;三者,表功,停留在“表扬与自我表扬”之上。

  当然,并非所有的省份和部门都展现出了这三点,但体现在“部分部门”或部分地在某一部门体现的上述特征,却给受众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人们相信,这些“信息公开”总结展现出的毛病,与政府信息公开本身是同构的,与政府面向公众的一贯姿态是一致的。“那些全心只为‘自我赞扬’的总结,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关于政府信息的公开呢?”《潇湘晨报》评论员王聃在13日该报的评论中反诘,“它如此清晰地让人看见,日常选择性进行信息公开的思维这般强大,以至一份本应客观的总结亦不愿意自陈缺点。政府信息公开,其实远非公开相关信息那么简单,它深层次的内涵,应该是行政权力的透明运行,社会能对政府运作进行日常的监督。所以,‘公开政府信息是政府职责范围内的义务,是法治社会公权力行使的法定要求’。那么,在看似的整体进步中,到底是什么还在阻碍着政府信息公开主动的兑现?”

  对于这个问题,《长江日报》同日评论的答案是,“约束不够”和“观念偏差”。在观念上,“信息公开首先要明白谁是受众”,即,“这份年度信息公开成绩单到底是向谁展示?如果没有受众概念,或者完全将公众排除在外,其流俗于泛泛而谈、重成绩轻不足的公文汇报文体,就难言意外。”

  若将信息公开的受众定位为“上级”,而不是公众,那么政绩式的总结、“表扬与自我表扬”的内容,就丝毫不足为怪。但影响公开的实效、甚至引起公众不满甚至反感,也是顺理成章。

  以“只重表彰的信息公开无意义”为题,《中国青年报》评论直言,“(表扬与自我表扬)这足以说明现阶段仍有一些部门热衷于走形式主义、爱面子工程。将总结报告变成表彰报告,这其中,有些是习惯性的掩饰,还有一些是因为认知误区,如有些政府部门就将信息公开理解为宣传功能,以媒体、微博发布次数作为成绩,并不考虑发布内容的真正传播效果。”

  不知这些倾向于批评的评论,是否让政府部门稍感委屈。但实际上,评论者并不是没有注意到政府信息公开总结中的亮点,也尽量公允地点出了这些明显用了心思的部门和省份———

  如教育部以“政府信息公开进行时”的方式制作了一个索引式页面,既有汇总情况,也有分类汇报,还有图文呈现,可供人自行选择。又如北京市的汇总做得非常规范整齐,页面上分成“市级落实情况”、“市政府部门落实情况”和“区县政府落实情况”,而且各层级都生成图文、表格并茂的汇总报告,让人一目了然。交通运输部、农业部等少数几个部门的报告不仅内容详细,且附有多张截图,展示对应信息公开在自己官网的位置,等等。

  但问题是,即便如此,评论者的整体性打分也要远低于“有单位给自己的工作打了90多分”的标准。原因在于,关于信息公开和其所代表的政府透明度问题,政府更看重实然的进步(即便是点滴的),公众更看重应然的水平;政府潜意识里的最高标准,只是公众评价中的基本标准。

  只要参看第三方机构关于政府透明度的研究,就能明显看到这种标准的差别:2013年社科院公布的《政府透明度指数报告》中,在政府信息公开事项方面,国务院各组成部门在及格线之上者只有六家,省级政府虽然略高,也不到十家;2014年,由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发布的省级财政透明度调查显示,全国31个省的财政透明度平均得分只有32.68分(百分制)。这些和“90多分”的自我评价,显然有天壤之别。

  大数据之外,论者还有更具体的例证。《西安晚报》评论《“自我表扬”的信息公开难孚民意》,举出了若干政府信息公开不足的佐证:“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规定,大多数涉及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信息都应该公开,但在具体实施中,公众常常见到,一些本应公开的信息,却被某些部门以各种理由拒绝,甚至多次给出‘涉及国家秘密’‘不在公开范围’的理由。除此之外,面对公民合法的公开信息请求,一些部门往往选择沉默以对,比如去年有多位车主和律师,向政府申请公开公共停车位收费去向,但直到今天,也没有得到详细回应。又比如,在行政性事业收费中,有很多关乎民生却不规范的‘附加费’,这些收费项目的钱款去向依然不明,财政部日前称,将开展针对这些‘附加费’的专项清理工作,笔者以为,要彻底杜绝此类乱收费,还需将其列入政府信息公开的清单中,给公众一本明明白白的账。”

  遗憾的是,至今明白账还没出现。而且,在何为“明白”、“明白”的标准上,记账的人和看账的人也有着明显的分歧。前者邀请后者点赞,后者却多半选择了“踩一脚”,这种预期与结果间的落差,恐怕要政府部门好好掂量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