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部分教师出书有包销任务,销路不好只得推给学生
尽管上述受访者谈了一些曾经遭遇的教师变相售书情况,但在中新网记者此次采访的16人中,10个受访者都表示,大学老师对课程教材的选用并没有硬性要求,一般都会选择权威出版且广受业界好评的优秀教材。
这一做法有规可寻。2014年7月,教育部为教师划定的“红六条”中指出,严禁通过向学生推销图书、报刊、生活用品、社会保险等商业服务获取回扣。同年10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意见》则明确,严肃查处利用职务插手教材教辅选用的问题。
教育学者熊丙奇指出,按照目前出版体系,高校老师被要求包销图书,这就使得部分高校老师可能会在课堂上推荐自己编著的书籍。
据悉,所谓包销图书,通常是指作者出钱向出版社购买书号以出书,有些出版社用一部分图书或全部图书来代替稿费。如此一来,作者手中握有大量书籍,相当于承包了销路,如若没有旺盛需求,则砸在自己手中。
对此,曾出版多本书籍的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葛长银向中新网记者表示,由于应用型书籍等畅销书好卖,作者靠拿稿费,一般不会包销图书。然而,写畅销书的作者毕竟有限,绝大多数与出版社合作出版教材的教师,通常存在包销图书的现象。
有学者提到,出版社是营利机构,觉得书籍有市场就会出版,但有些书籍或许本身在学术上非常出色,但由于没有市场,就会被要求包销图书。一位从事图书出版的人士也对中新网记者表示,如果图书没什么市场但出版社愿意做,无非出于两个原因:自费出书,或者人情需要,而前者一般是作者本人回购书籍。
熊丙奇对中新网记者表示,出于评职称、各种考核以及个人出书意愿等多种原因,教师会选择出书,比如用课题经费来支付一部分出版经费,否则就要自己掏腰包,“有的包销要一、两千册,如果自己不能消化掉,可能会通过学生来购买。”
此外,葛长银还提到一种合作出书的情况:几位大学老师一起出书,每位老师参编几章,就可能有按比例分配的包销任务。如果由不同学校的教师参与编辑,那么包销时针对的学生群体则更广。如果能联系多个学校,书的使用量就相应提升。
一篇2010年的报道指出,曾有一位自费出书、主动包销的高效教师攒出一本教材欲出版,其“底气”就是,每届学生有500人修习,每年就有500本的“消化量”。而由于出版社力量有限,只能检查编辑、校对错误,没人审读专业性强的作品,“一般钱给到位了就都给出了”。有声音指出,这使得教师专著质量参差不齐,或成暗疾。
葛长银同时指出,根据出版社的不同,出版图书的费用不一,有的书号能卖到上万元。由于知名出版社的书号贵,作者就会选择小的出版社,而有些出版社正是靠卖书号得以生存。
“这并不是个好现象,书毕竟是圣洁的东西。弄那么多废纸,这不仅浪费资源和财富,也暴露出高校教师考核机制存在问题。”葛长银说。(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部分人物为化名)(陈伊昕)
(见习编辑 金晨)
上一页123 上一页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