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拟启动土豆主粮化战略。
外媒称,中国农业部近日表示将启动土豆主粮化战略,今后土豆将成稻米、小麦、玉米之外的第四大主粮作物。这不仅将影响到很多中国人的日常饮食,也可能对中国的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据英国广播公司网站1月15日报道,中国媒体在报道这一消息时,列举了将土豆提升为主粮作物的种种好处:农业学家们说,它高产、适应性广、用水少、易保存;官员们说要把目前8千万亩的种植面积提高到1.5亿亩,将“显著提高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水平”;专家们说,土豆可以加工成适合中国人消费习惯的馒头、面条、米粉等主食;营养学家们说,土豆热量低蛋白含量高,食用它“有益膳食健康”等等,土豆俨然似乎成为可以益国利民的战略食品。
报道称,在这些好处被一再强调之前,中国大约10年前早已悄悄然成为世界土豆最大的生产国,产量和种植面积都超过全球总产的1/4,但中国的土豆生产的科技水平和加工产业化发展仍落后于西方国家。
土豆其实早在明朝就传入中国,和其它一些食品冲击了中国人传统的五谷(稻、黍、稷、麦、菽)作为主粮的战略地位,但今天除了西北的一些贫困地区以外,中国人虽然在大江南北都食用土豆,它一直主要被当作菜肴而非主食。
从西方看,发源于南美后风靡全球的土豆,在今天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历史中,产生过重大的经济、社会乃至政治文化冲击。比如土豆病害引起的19世纪爱尔兰大饥荒,成为撼动大英帝国领土完整的种籽之一。
虽然联合国粮食专家强调土豆作为粮食的种种好处,但一些植物学和医学专家仍在研究土豆和人类疾病的关系。比如近年逝世的英国哮喘病学专家哈里·布朗指出,土豆属于不见阳光的地下生长植物,一些人无法适应土豆淀粉,它和这一人群的哮喘等过敏性疾病和精神情绪压抑有很大联系。
亿万中国人千百年来从五谷中获得温饱,从千变万化的五谷加工成的美食中获得不仅是生理满足感,还营造出一种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文化:民以食为天。但这种精神文化的具体物质体现随着粮食结构的变化而改变。
土豆主粮化的背景是中国的粮食危机:农村环境水土的恶化,耕地不断减少,人口增长和消费结构的变化,粮食的自给率不断下降等自然、社会和经济挑战。
2014 年12月,北京举行了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会议认为2014年中国又实现了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十一连增”,但承认中国农业面临着“国内主要农产品价格超过进口价格”、“农业生态环境受损,耕地、水资源紧张”等重大挑战,再次强调要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
为什么一面粮食增产不断,另一面粮食又不够呢?
中国的粮食危机又是在全球粮食危机的背景下产生的。经济学家们指出,不是粮食不够吃,而是穷人买不起粮食。
英国经济学家拉吉·帕特尔在其所著的《粮食战争》一书中认为,世界的粮食制度操纵在一些大跨国公司和各国政府手里,而跨国农业公司则控制了世界40%的粮食贸易。
土豆的身价获得抬升的背景是全球范围内的粮价飞涨,国际大米、玉米和小麦以及其他农产品供应紧张,粮食市场激烈竞争。
但土豆却并不属于全球交易大宗粮食商品,因此成了可能脱贫和满足温饱的一个可能促进农业乃至经济发展的植物,但它未来的产业化会使它成为一个新的金融产品吗?
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而农业是中国成为全球性经济强国的薄弱之处,农村则是中国“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
中国农村经济学者李昌平认为,中国未来粮食危机的根本原因,将在于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的瓦解,因为“各级政府一直在鼓励资本下乡整合农村各种要素,发展资本集团主导的现代农业”。
李昌平认为,扶持资本集团主导农业现代化是危及未来粮食安全最主要的原因。因为“农业资本要想收益最大化,符合资本本性的最简单办法就是制造粮食等农产品的安全危机。所以,对于十几亿人口且人地矛盾高度紧张的中国而言,选择资本主导农业实际上就等于选择了粮食安全危机。”
但没有市场资本主导,中国土豆产业能获得发展吗?在资本全球化潮流下,中国土豆可能难以“独善其身”。
不过,中国自己的市场将是决定土豆在中国未来的一个关键。如果土豆淀粉能取代大米小麦淀粉成为中国人的主食,它的影响可能将是全球性的。(参考消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