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应以“手艺人”精神切断谣言传播链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15-01-16 10:44:57

  日前,香港特区政府食物环境卫生署食物安全中心为备受争议的“无根豆芽”的安全性背书,帮助它逐步摆脱了“毒豆芽”污名。其发言人称,经市场抽检和风险评估,即使食用样本中植物调节剂(成分为“4-氯苯氧乙酸钠”“6-苄基腺嘌呤”及“赤霉酸”,内地俗称“无根水”)最高残余量的“无根豆芽”,也不会影响健康。(1月15日澎湃新闻)

  从去年早些时候的“蕨菜致癌”,到最近的“辣条致命”传闻,食品安全领域似乎一直都是谣言高发区。在近日公布的“2014年十大生活谣言”中,“吃××更健康”的伪常识占据8条;而在去年12月底公布的《“谣言”分析报告》中,食品安全类谣言占了三成。

  在食品安全事故频出的大背景下,不少谣言本身就是在信息缺失中找到了生存和发酵的土壤。一方面,食品安全与百姓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食品安全类谣言层出不穷,又会进一步降低社会信任,加剧公众的健康焦虑,让谣言更容易传播。

  另一方面,一些谣言能够广泛地传播开来,也与传播者一层一层的“扩音”有关。面对一则怂人听闻、违背常理的消息,普通人也许没有能力来辨别其真实性,但是作为社会信息传播中重要把关者的媒体,则负有这种义务。大众媒体点到面的传播方式,改变了信息传播的途径,重构了信息传播的结构,从而不仅扩大了信息的接受面,也放大了信息的社会影响。一旦传播的信息被证失实,媒体很容易从“新闻的搬运工”转变为“谣言的二传手”,进而导致社会定力的集体缺失,使人们陷入焦虑、浮躁、不安。

  因而,媒体应该提升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努力做到不传谣,这也是对媒体自身公信力的挑战。由于专业知识的限制,信息的封闭以及真相被完全挖掘需要时间,记者也很容易被打着“科学”幌子的生活谣言蒙住双眼。然而,我们虽然无法强求媒体具备火眼金睛,一眼识破“妖魔鬼怪”,但至少应努力去求证,对于不确凿的消息不予传播,尤其是要杜绝故意炮制新闻以换取社会关注度。

  从这一角度看,媒体或可将自己定义为“手艺人”。手艺人与机器工厂的区别,最主要在于精雕细琢的品质。用三个词加以说明,便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贯之。当媒体将自身定位为手艺人,便会时刻爱惜自己的羽毛,对生产出的每一条新闻负责。在让新闻抵达受众前反复核实信息源,传播渠道,鉴别其真伪;对于暂时无法核实真实性的消息,保持小心谨慎的态度,给自身留下更多时间去探究观察。

  在这个信息提供者鱼龙混杂、海量信息难辨真假的时代,造谣与辟谣的攻坚战几乎每日上演。然而,责任心始终是提升辨别力的有力支撑。如果媒体能拾起“手艺人”精神,定会帮公众挡住不少谣言。(张卓雅)

媒体应以“手艺人”精神切断谣言传播链

  让新闻有深度,让思想有温度,新华网微信公号(微信号:newsxinhua)带给你不一样的阅读体验。扫一扫,打开世界新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