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北京1月15日电(记者韩墨、曹筱凡)“中国外贸增速连续三年未‘达标’”,在海关总署公布最新外贸数据后,海内外不少媒体都将这话作为标题,透出对中国外贸形势的担忧。
2014年的中国进出口总值比前一年增长2.3%,与去年年初制定的7.5%的增长目标相比,确实差距不小。但这是否值得担心?应该如何看待外贸增速的显著回落?
指望中国外贸表现抢眼并不现实
首先,增速放缓并不意外。
当初中国制定7.5%的外贸目标,是基于对2014年经济形势的判断,但现在看来,世界经济复苏并没有人们预想得那么快。美国经济虽已回暖,但传导至外贸领域尚需时日;欧洲、日本以及巴西、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各有难处,有的甚至步入衰退。这种局势下,指望中国外贸表现抢眼并不现实。
与此同时,先前中国外贸的低价优势正在消失,劳动力和融资等成本都在上升,不少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向东南亚等地区转移,而新的出口产业集群还处于形成阶段。“青黄不接”之时,出口难免阵痛。
2014年还出现了油价等大宗商品价格剧烈下滑。对这类商品,中国进口量虽在增长,但按美元计算的进口值却会相对缩水,加之国内投资消费的需求减弱,进口值增长率也就受到拖累。
依然处于全球表现最好之列
其次,速度不代表全部,要看趋势、看变化。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郑跃升说:“中国贸易增速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进入到中高速增长的区间。”这与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总态势相吻合。正如我们需要告别“GDP(国内生产总值)崇拜”一样,对于外贸“新常态”,也要摆脱“速度情结”。
速度不是最重要,关键要看外贸是否处于良性发展的轨道上。
法新社、《华尔街日报》等媒体都注意到,中国外贸局势在去年下半年逐渐转好,去年12月的出口增幅更是达到9.7%,远超市场预期。
凯投宏观中国经济学家朱利安·埃文斯-普里查德认为:“中国的出口部门依然处于全球表现最好的行列。”
除了速度,还要看规模、看亮点。经过十几年高速增长,中国出口已占全球出口市场份额的约12%,进口则约为10%,进出口总值达4.3万亿美元。如此庞大的基数,只要维持中高速增长,增加量就已非常可观,足以领先全球。
现在需要的是“由大变强”
再次,观察外贸,要有更广阔的视野。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标,就是要将增长模式从先前的出口、投资驱动转变为内需、创新驱动。统计数字显示,外贸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正连年下降。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中国已不像十几年前那样严重依靠外贸拉动增长。
不少受访专家相信,中国外贸现在需要的不是提速,而是“由大变强”。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调整自身,主动适应外贸新常态,展现出新的开放气度。
“今年中国出口的前景将更光明”
最后,外贸的未来依然充满阳光。展望2015年,凯投宏观在分析报告中说,虽然全球经济依然脆弱,但鉴于中国的许多关键市场,比如美国将出现复苏,“今年中国出口的前景将更光明”。
更重要的是,中国正在施行的开放型经济大战略,将为中国外贸发展与转型增添持久动力。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战略,关系44亿人口、60多个国家,未来将成为中国与广大新兴国家贸易深化、利益融合、增长联动的大平台。
关于进口潜力,正如亚洲市场专家托马斯·哈格所说,到2020年,中国中等收入群体有望达到6亿,更多的农民会迁入城市。人们对于养老、保健、教育等高质量产品的需求将与日俱增,外国厂商只会更加忙碌。美国《福布斯》周刊也预言,“中国超级消费者”将以强劲购买力改变全球商业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