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热点舆情(1月19日):两亿灭蚊费不应是笔糊涂账

来源:新华舆情
2015-01-19 16:22:29

今日热点舆情(1月19日):两亿灭蚊费不应是笔糊涂账

据新华网舆情监测系统显示,今日最热新闻事件前五名分别是:

  

序号

题目

来源/首发媒体

参与数

地域

1

公务员:别说公款吃喝现在自己去吃饭都有些抖

新浪/现代快报

100535

全国

2

浙江多家银行出现存款失踪 市民存250万仅剩4

网易/每日经济新闻

83932

浙江

3

13岁女孩以自杀逼父母放弃二胎 怀孕妈妈含泪同意

凤凰/武汉晚报

72831

湖北

4

鄱阳湖出现历史同期最低水位 面积仅丰水期1/18

网易/新华网

55082

江西

5

人社部:公务员工资调整已出台3个实施方案

腾讯/中新网

17598

全国

  

今日热点舆情(1月19日):两亿灭蚊费不应是笔糊涂账

□全国多地频现存款失踪 网友:银行还安全吗?

今日热点舆情(1月19日):两亿灭蚊费不应是笔糊涂账

  近期,浙江、河南、安徽、湖南等地频频出现存款“失踪”的案件,且大多属于巨额存款,如泸州老窖等知名企业存款,近3个月共有5亿元不知去向;杭州42位银行储户,总计9505万元“贴息存款”仅剩少许甚至被“清零”。业内人士表示,无论个人储蓄还是企业存款,类似事件发生后均面临维权难。

  网民“小马飞刀”:如果像这类侵犯储户权益的事情一再发生,谁还敢将钱再存进银行?在存款丢失这个问题上,银行之所以有恃无恐,就是因为法律的漏洞和垄断的脾性。资金需要安全,银行亟须监管。不可任由银行这么任性下去。

  网民“堂吉伟德”:垄断经营之下,储户作为消费者的权益未能获得尊重和保护,其资金的安全性没有引起银行的高度重视。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从立法补位、消费维权和强化市场竞争多个层面入手。

  □网友摆死老鼠称“灭门案”被拘 网民:玩笑开大了?!

今日热点舆情(1月19日):两亿灭蚊费不应是笔糊涂账

(图片来源:网络)

  《三峡晚报》报道,1月10日,福建石狮一微信公号借一张摆满34只老鼠尸体的图片,称当地发生“一家34口灭门惨案”,发布者吴某某事后因冒用警方名义被拘10日。有网友质疑石狮警方反应过度,当地警方则通过微博发帖举例,称该微信号靠抄袭和造谣起家。围绕“搞笑”还是“造谣”,引发争议。

  @惠安女刺桐花:石狮公安给力啊。玩笑与谣言只有一步之遥。

  @赵南:玩笑可以开,但要适度。这种标题非常容易给人带来误解甚至恐慌。

  @朱昌俊:诸如此类明显带有营销意味但又显得有点恶俗的公共号信息,到底该以怎样的手段来尽量规避,其界限是较为模糊的。如果动辄依靠警方的治安处罚,显然有点小题大作,也不利于营造宽松的信息发布氛围。

  《新京报》:网络“标题党”该整治,但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应对。石狮警方不妨就这起事件的处罚依据,进行更充分的释疑。

今日热点舆情(1月19日):两亿灭蚊费不应是笔糊涂账

广州两亿灭蚊费引质疑:钱都去哪儿了?

今日热点舆情(1月19日):两亿灭蚊费不应是笔糊涂账

【事件回放】

  澎湃新闻网消息,广东省广州市城管委1月16日举行2015年爱国卫生工作会议,会上通报称,去年广州暴发严重登革热疫情,全市各级财政用于灭蚊的费用近2亿元。不过会议未公布该笔费用流向,引起公众质疑纷纷:“钱去哪儿了?”对此,广东方面负责人17日回应称,2亿“灭蚊”是补历史欠账,不光买药还有雇人。但未就这笔费用清单做更详细说明。

  【舆情传播情况】

  1.“广州两亿灭蚊费”相关舆情信息走势图(不含微博)

今日热点舆情(1月19日):两亿灭蚊费不应是笔糊涂账

  如图1所示,自从《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南方日报》等报道 “广州去年为防登革热投入近2亿元灭蚊”一事后,网民质疑纷纷。一时间“两亿灭蚊费”、“广州灭蚊”等热点舆情标签在报道标题中被强调。截至1月19日下午15时,总计舆情信息量约为765条。

  2.“广州两亿灭蚊费”相关舆情热敏指数图

今日热点舆情(1月19日):两亿灭蚊费不应是笔糊涂账

热度指数:衡量该事件在网络上引发的关注度,该值越高,网民关注度越高。

  敏感指数:衡量该事件的安全稳定值,该值越高,意味着危害程度越高。

  热敏指数:由热度指数和敏感指数加权而来,衡量一个事件是否应该引起重视。值越高,预警力度越强。

  (注:数据来源于新华网网络舆情监测系统,2015年01月19日)

  【舆论观点】

  不少网民对2亿费用的去向表示质疑,担心公共财政被滥用、误用或涉及腐败。

  @孔已己他妹:广州的蚊子好贵哦!有钱就能任性!

  @董飞云TD:杀个蚊子要两亿?数据,请用数据说话。

  @路西法他爹:化学灭蚊?会不会蚊子未灭净,青蛙、蚯蚓死光光?

  网民“小兴”:钱都怎么花了?是不是有人暗度陈仓,喂了“苍蝇”啊?

  也有网民认为,2亿元灭蚊费或许确实用到了刀刃上,但广州市政府被动回应的做法有欠妥当,对公众知情权和监督权缺乏尊重。

  @捕获三色光:即使全部用对了地方,政府也有义务公布使用明细,因为一分一厘都是纳税人的血汗!

  @高亚洲:在任何时候,公开透明都是一个值得仰仗的好东西。

  网民“张涛”:为什么不能一开始就主动附上详细账单,非要等到舆论质疑后再来被动回应?类似“信息公开-引发质疑-被动回应”已经成为一些地方和部门的“三部曲”,凸显一些地方和部门仍未从“要我公开”转变为“我要公开”,对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缺乏尊重。

  网民建议,对于类似事件,除了事后报账,还有必要增设“事前征询”和全程“制度监督”、效果评估,确保财政费用支出公开、透明、合理、有效。

  网民“黄齐超”:审计部门应当对灭蚊费的每一步支出都仔细审核,看看有没有贪腐的“小苍蝇”漏网。

  网民“谭浩俊”:除了具体使用明细,还有必要公布灭蚊方案和效果评估。如此方能打消民众对环境安全的担忧。

  网民“张逸枫”:对于类似“化学灭蚊”等行政手段,不能只是事后给公众报一个账单,必须事先加强技术效果和副作用的调研论证,主动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让公众参与到公共决策管理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