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热词 来去匆匆

来源:东方卫视
2015-01-21 10:03:09

  http://vod.xinhuanet.com/v/vod.html?vid=280778 热词反映社会发展,要警惕低俗恶俗现象

  报告认为,每年诞生的大量网络流行语,成为阶段时间内人群情绪的清晰投影,它们的交替更迭,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影响着社会价值取向,甚至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中国传承千年的语言体系。

  民国初期,“德先生”“赛先生”风起云涌。新中国成立后,“三反五反”“铁姑娘”浓缩了重大历史事件。改革开放后,“打工仔”“农民工”“小资”等词记录了社会的变迁。当原有词汇“不够用”时,新词就应运而生了。人民网副总编辑祝华新说,网络流行语并非“小道”,已经成为社会文化传播中不可忽视的存在,“但我们也应对网络语言中的低俗、恶俗现象予以严肃的文化批判。”

  报告特别提出,不少网络自造词语在彰显网民智慧的同时,也存在解构汉语的“副作用”。如人艰不拆、喜大普奔等四字新词,形式上类似成语,实际上却造成了民众的理解困难。“网络不拒绝插科打诨,但粗鄙化、低俗化、反文化的倾向理应受到严肃的文化批判。”

  作为我国语言规范标杆的《现代汉语词典》,历次改版都吸纳了不少新词,其中包括一些网络热词。2012年的第6版即收录了“雷人”“山寨”“草根”“粉丝”“闪婚”等网络热词,同时也拒绝了“剩男”“剩女”等具有歧义或歧视色彩的词语。

  时代发展无法拒绝网络流行语的存在,但不加规范全盘接受,或不加分辨全盘拒绝均不可取。基于网络语言对现实文化的巨大影响,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无疑是一种中肯的态度。报告认为,不必将网络流行语视为断送中华文脉的洪水猛兽,宏观上无过分干预的必要,“微观应用方面却不可置之不理,媒体应用的规范、教育领域的节制、出版行业的谨慎,无疑是避免部分网络流行语污染社会文化,保持语言规范与文化健康的关键。”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