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批援利医疗队有82名队员搭乘专机回到重庆,其余队员也于今日凌晨回到重庆,接受为期21天的医学观察。现在他们的生活状况怎么样?昨日,重庆晚报记者电话采访了部分队员。
一人一间房不许串门
队员们告诉重庆晚报记者,医学观察期间,不能离开隔离大楼。队员们一人一个房间,不允许串门、互换房间、聚集,即使交谈,也尽量保持1米左右距离,娱乐方式仅有在房间看看电视。每天早晚两次测量体温,观察自己有无乏力、咽喉痛、头痛、肌肉疼痛、关节痛、恶心等症状。更换被套要放在指定位置,等待观察期结束后统一处理。为保障安全,吃饭分时段,每层楼分开去一楼大厅拿了饭菜后回到自己房间进食,或者直接由专人穿着隔离服送到房间。
新桥医院医生钱德慧是首批回到重庆的队员之一,非洲抗击埃博拉期间,他的儿子也在重庆诞生。他告诉记者,在非洲期间,妻子每天拍下孩子的照片发给他,他则会每天记下孩子的变化和自己心情。“孩子35天的时候就会自己抱着奶瓶喝水了,43天的时候就能够一只手抓着螃蟹玩具,另一只手拿着拨浪鼓了!”这是钱德慧在日记中写下的内容。回到重庆后,按照规定,亲友不能探视,钱德慧只能在视频中看见孩子,“我对他说的第一句话是‘爸爸回来了’,感觉孩子已经大了一圈。”钱德慧激动地说。
麻辣火锅想吃不能吃
新桥医院护士罗春梅告诉记者,回到重庆最想吃的就是火锅,但为了不干扰医学观察,目前队员们饮食都比较清淡,“突然尝试辣的食物容易拉肚子,影响观察判断,因此不能吃。一旦结束观察,第一件事就是冲向火锅店大吃一顿。”罗春梅说,非洲期间,每到周末,微信朋友圈里就会出现许多美食照片,馋得队员们直流口水,“有的队员明确警告朋友们,不准发美食照片!”
罗春梅说,在非洲期间,她主要负责治疗病区患者的护理工作,20多名护士三班倒,每天7时左右就要起床。现在她和队友还都处于倒时差状态,有的队员晚上睡不着觉要靠安眠药才能入睡,白天经常犯困。
抗埃期间,罗春梅接触过确诊感染埃博拉病毒的患者,为他们做护理。她回忆,诊疗中心曾来了一对母子,女婴只有5个月,除了日常护理,罗春梅还得负责给她换尿不湿、兑奶粉。女婴最后不幸离世,21岁妈妈很绝望,加之病情严重、身体乏力,于是拒绝吃药和吃饭。“我只能告诉她,吃了药病情就会缓解,吃了饭乏力症状就能缓解。”罗春梅说,一定要看到病人把药一颗颗吃下去,她才放心。
给非洲护工做馒头花卷
在非洲时,彭渝是留观病区护士,除了护理病人,还负责培训当地招聘的护工、清洁工。“对我来说,最大收获是英语口语提高了。由于发音不同,最开始很难听懂他们的语言,连名字都要一个字一个字拼读。”彭渝说,经过一段时间磨合,大家关系都很好。当地护工有的不能回家,队员们就为他们提供安全食物,时常会做一些中国特色食物,比如馒头、花卷等。
“在利比里亚,要面对无所不在的敌人———埃博拉。回到重庆,心理压力和工作量都小很多。”彭渝说,在利比里亚,晚班工作12小时,白班工作8小时。如今在隔离区,每天除了做总结,就是休整,尽快倒时差。
洗靴子从头裹到脚
在抗埃一线,防护靴是病区医护人员重复使用的,属重度污染物。消毒清洗时,须穿上防水、防腐蚀的黄色化学防护服,因此负责清洗的队员们被亲切地叫做“小黄鸭”。唐棠、肖利率领八名护理姐妹,组成洗消小组,每天早上来到工作区,穿戴上防护服、N95口罩、护目镜、面屏、橡胶手套、防水围裙,整个身体包裹得严严实实。每次洗,上百双靴子堆积在一起,浸没在消毒液里。1个小时后捞出,用清水漂洗两次,再拿到室外烈日下晾晒,洗完一批大约需要三个多小时。
整个过程对每个小黄鸭来说都是一场硬仗。唐棠说,洗靴子时,汗水顺着脸颊流到脖子,一直往下淌,直到流进鞋子里。洗完后,身上衣服都会打湿,能拧出水来,脸颊也被口罩和护目镜压出深深印痕和密密麻麻的花纹。瘫坐在椅子上,根本不想说话。
为当地培训医护人员
1500多人
据了解,至任务期满,解放军首批援利医疗队共接诊病人112例,收治64例。其中疑似和可能埃博拉患者59例,确诊埃博拉病人5例。治愈和转诊非埃博拉病人50例,治愈确诊埃博拉病人3例。还为当地培训医护人员和卫生骨干1500多人。
重庆晚报记者 邹渝 通讯员 张远军 姜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