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办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工作的通知》,首次作出全面系统部署,亮出加强转移支付结余资金管理等十大具体改革举措。这也意味着,那些趴在账上的财政存量资金,如土地出让金等政府性基金、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项目中没花出去的专款专用资金等,今后都有望被“唤醒”。
近年来,决策层已是多次提出要“盘活财政存量”。而今一纸《通知》发出,也标志着盘活财政存量的改革进入实质操作阶段。在财政吃紧的背景下,此举的意义毋庸置疑:之前媒体也屡屡曝出,有些地方、部门一边是债务高企、风险累积,一边却是大量资金沉淀闲置,包括往年结转资金和预算外偿债准备金等动辄沦为“弹性资金池”。而激活存量,既是梳理和矫正财政收支乱象的契机,也能在资源整合中对中国经济作供给端的支撑。正因如此,它被赋予了“改革”的价值符号。
我国经济正进入增速换挡的“新常态”,增速放缓、产能过剩等问题集结,亟须循序纾解。在此语境中,要防范经济硬着陆风险,并发掘发展潜能,不能依赖“增量扩张”,毕竟给已债台高筑的地方、部门再添贷款增量,会造成问题继续叠加;而最好的法子,就在于“存量挖潜”,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倒逼政府带头过“紧日子”。
而《通知》提及的十大举措,就跳脱了“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思路,对结转结余资金、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等规模提出量化指标,明确变革时间表,整体上也形成闭环。这有利于改善财政搭配,促使财政资金管理严格化,进而契合财政资金使用提效之需。
正如专家说的,“将盘活的资金统筹用于资金短缺的棚户区改造等民生工程,用于新能源、环保等新兴产业,将释放巨大的乘数效应”。但也要看到,激活财政存量的目的,不仅在唤醒沉睡资金,还在于以整改为契机,把挤占挪用的钱归位,把“跑冒滴漏”的钱堵住。这也亟须用改革除积弊,通过财政领域包括预算编制年度、全口径管理等在内的系统化改革,来实现财政效用的优化。
像这次《通知》就打破了政府性基金预算专款专用的限制,明确结转资金规模较大的纳入一般公共预算大盘子统筹使用。究其目的,是为了破除事出多“户”,导致“买酱油剩下的钱不能买醋”的痼疾。但这还不够,就像某些专家所说的,应打通所有的政府收支,将其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里统筹安排使用,实现“收入一个笼子、预算一个盘子”和事与钱挂钩的支出原则,消除多头分配的沉疴。
而更关键的,恐怕还在遏制地方政府对已超前的某些基建项目的投资冲动,使其回归到经济秩序规范和公共服务供给上。当下很多地方、部门既“缺钱用”又“不差钱”(因为有结构性的财政资金沉淀),就跟将财政资源投入向营利性领域倾斜,且缺乏预算审查、绩效考量有关。结果,钱用了,公共服务却仍很缺位,民生投入仍不够,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也被拉低。所以有必要基于放权原则,将财政拨付规则调整跟政府职能转变对接。
归根结底,要用预算机制补漏,让趴在账上的钱“醒”过来,也要压减政府乱花钱的空间。这需要一揽子和多方位的财政体制改革,在这方面,盘活财政存量也只是扣动了扳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