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由来自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中国科学院的三位研究人员组成跨学科团队,开始了一项叫作“石头剪刀布”中的社会循环与条件响应研究,以期解释“剪刀石头布”的制胜原理,被讥笑为“吃饱了撑得”的研究。日前,该项研究成果入选了“麻省理工学院科技评论2014年度最优”,成为中国首次入选的社科领域成果。(1月22日《钱江晚报》)
犹记得去年上半年“中国科学家发现石头剪刀布制胜策略”的新闻甫出,便招致板砖横飞。如今,不晓得这项研究在互联网舆论场中是否能够实现反转。
在人文社科研究领域,国计民生问题固然是着力点。换言之,社科研究的立足点应该是服务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现实需求。但这并不意味着,除了这些,研究者就不能对一些常识探究产生兴趣。
社会心理学研究里有句话叫作: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正因于此,科学研究领域是个丰富多彩的殿堂,既有“高大上”的宏阔命题,也有“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常识探究。不能说前者就是高深的,后者就一定是粗鄙的。
于舆论场而言,公众对常识探究是缺乏兴趣与认可的,更不愿意将常识探究与科学思维联系到一起,简言之,就是很多时候并不认可常识探究会有什么技术含量。正因如此,常识在某些空间与时点上,会表现为稀缺物。相反,简单的娱乐狂欢式的话语围观,却往往随着对新闻的直观解构而一波未息一波又起。缺乏科学素养与独立思考的支撑,表达的浅陋与浮躁就会流布于舆论场。
于科学研究本身而言,正像学界所反思的:“当前我国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存在着学风浮躁、急功近利和脱离实际等现象,严重制约了学术的创新性发展。”这种情势下,近年来《八角茴香对卤鸡肉挥发性风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等学术论文不断引发争议。直白来讲,学风之不端,已经引起舆论警觉,此种语境下,即便“石头剪刀布”的研究确有价值,也难免引起业已警觉与“猜丑”的舆论的反弹。
所以,“石头剪刀布”赢了,但浮躁仍在路上,舆论场与学界都概莫能外。二者碰到一起,激起舆论泡沫在所难免,其中有误伤也是在所难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