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崆峒区党内激励关怀机制问题研究

来源:甘肃省委组织部
2015-01-26 11:33:29

  改革开放30年,崆峒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党员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生活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的制约,仍有一部分党员生活处于贫困状态。2009年7月,区委组织部抽组民政、农办、财政等部门人员,组成课题组,对全区建立党内激励关怀机制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调研。

  一、当前全区困难党员现状分析

  全区共有党员近2万名,有生活困难党员2000多人,占党员总数的13.2%。这些困难党员有如下特点:

  从年龄结构来看,年龄偏大的多。全区60岁以上老党员5000多名,占党员总数的29.2%,61—70岁的约47%,70岁以上的约53%。这些党员年龄大,已基本丧失了劳动力,其中一些老党员家庭无经济来源,生活上或靠子女照顾、或靠亲戚朋友接济、或靠政府救济,缺少保障,处于较贫困的生活状态。

  从文化结构来看,程度偏低的多。全区初中及以下文化党员1万名左右,占总数的52.6%,生活困难党员中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的占80%,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不足20%。这部分党员文化程度偏低,对新生事物接受慢,先进的科技知识掌握较少,创新意识不强,农业生产沿用传统的耕作方式,对生产基本上没有什么投入,致富本领不强,导致家庭收入低,生活维艰。

  从身体状况来看,因病致贫的多。全区生活困难党员中,有70%以上的党员自己或家人生病,这部分党员很多人身患肝、肺、癌、高血压等大病,身体普遍较差,有的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力,看病带来的经济负担较为沉重;同时,由于生活负担较重,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异常艰难。

  从居住环境来看,偏远山区的多。全区生活困难党员约有80%居住在自然条件较差的南北塬区和边远山村。这些地区生活条件、居住环境普遍恶劣,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党员致富因立地条件的制约,无特色产业,增收困难。

  从日常收支来看,无固定收入的多。困难党员中,人均年收入在800元左右的248人,仅占9.4%。老党员中,有固定收入来源的仅占26.8%,无固定收入的占73.2%。城市生活困难党员大多集中在破产企业中,由于原企业已停工或关闭,外出务工缺少技术,造成生活无来源。

  二、建立党内激励关怀机制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1.提高思想认识,准确掌握困难党员实情。全区各级党组织将困难党员帮扶工作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固本强基工程,夯实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举措,作为新形势下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的有效载体,切实增强对帮扶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为了做好困难党员帮扶工作,使帮扶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区委组织部抽组人员,采取定期排摸和重点排摸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区生活困难党员进行调查摸底,全面掌握他们的家庭结构、生活状况、困难原因、有何特长、急需何种帮助等情况,并将调查情况进行分类登记造册。同时,要求各基层党(工)委对辖区生活困难党员进行排摸登记,建档设卡,在全区逐步形成了村(社区)—基层党(工)委—区委组织部三级管理联络体系,使每一名生活困难党员基本情况都得到准确掌握,做到了不遗漏、不重复。在每年“七一”建党及元旦春节前夕,由区委组织部牵头组织,集中对困难党员进行再次调查排摸,重点掌握一些长期患病的党员、丧失劳动能力的党员等生活比较困难的党员情况,使困难党员信息库动态管理,为有效帮扶困难党员提供了准确依据。

  2.强化组织领导,全面统筹安排帮扶工作。区委组织部专门下发文件,成立了领导小组,制订了工作目标和帮扶措施,在全区形成了组织部门牵头,人事、劳保、工会、民政、经贸、扶贫办、工会、妇联等部门共同参与、具体落实的帮扶工作体系。在此基础上,各基层党(工)委也分别建立了帮扶困难党员工作制度,对帮扶工作进行统筹安排。全区结合农村党建工作“三级联创”、深化“双培双带”工程、“农村党员致富能力培养工程”、城市社区“双联一创”等工作,以农村党员、社区居民党员、企业党员为重点,以党员带头创业、党组织扶持创业、党员结对帮扶为主要形式,将有关单位力量统筹起来,加大对困难党员的帮扶力度。近年来,全区坚持以基层组织建设为核心,以产业开发为重点,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将新农村建设、基层组织建设、劳务输转等工作结合起来,统筹发展、协调推进。共投入各类资金1100余万元,协调各类货款900余万元,组织实施了“万千百十”肉牛养殖工程,建成312线和北大路两条优质果菜带,建成“双培双带”工程示范项目104个,创办龙头示范企业86个,兴办产业示范园区26个,确立产业示范基地50个,在城市创办便民服务实体60余家,开发就业岗位129个,安置再就业人员950名,帮扶生活困难党员1300多名,扶持培养党员示范户460户。

  3.加大培训力度,增强困难党员致富本领。劳动者自身素质的高低,是他们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内在因素。全区各级党组织坚持将技术培训作为党员创业的突破口,“输血”与“造血”并重,充分激励困难党员致富创业的积极性。一是加强对下岗党员的职业技能培训。由劳动部门牵头,会同区科协、办事处等部门,依托各级各类培训机构,免费为企业下岗党员提供驾驶、电脑、电工、厨师、家政服务等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2008年共培训下岗党员126名,并帮助他们就业。二是抓好农村困难党员的实用技术培训。依托区委党校、乡镇业余党校、远程教育站点、党员电教室和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组织实施“培训1000名贫困党员掌握致富技能,培养1000名致富能人为党员,帮扶1000名有致富项目的党员群众发展产业”为主要内容的“三个千”培带工程,对农村困难党员进行果树栽培、禽畜水产养殖和农产品加工等实用技术培训。几年间共举办各类专业技术培训班756期、培训党员、群众19973人(次),使农村有劳动能力的党员都掌握了1-2门以上实用技术。三是做好困难党员的励志培训。通过流动党校、外出参观考察、座谈理论辅导、电化教育和现场参观学习等形式,组织困难党员学习“再就业、自创业”先进典型,引导他们克服自身困难,树立发展信心,帮助困难党员更新观念,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树立“自尊、自强、自立”的精神,主动学习新技术、新技能,寻求新的发展机会。

  4.注重扶助实效,形成帮扶工作长效机制。坚持注重实效的原则,强化帮扶工作的硬措施。一是建立了结对帮扶制度。创新培带形式,先后组织开展了“十百千万”服务基层党性实践活动、“六个百”支农工程和“三联三帮整推”活动,采取城乡党组织结对帮扶、党组织与党员、党员与党员结队帮扶的形式,建立领导干部联系点175个,抽调250多名区直部门和乡镇机关干部驻村抓点,结成各种帮扶对子9573对,帮带4295户贫困党员和群众脱贫致富和创业发展。二是建立了特困党员救助制度。各级党组织都筹措一批资金,分层对因病、因残、因灾、因祸或年老体弱一时难以解困、基本生活受到影响的党员,以及需要助孤、助老、助学的党员,及时发放慰问救助金;向有劳动能力的困难党员养殖户无偿代偿提供优质牧羊、投放基础母牛,帮助党员滚动发展,脱贫致富。每年“七一”、春节等重大节日,各级党组织都开展形式多样的慰问活动,给困难党员送上慰问金和慰问品,让他们感受到组织的关心和温暖。三是建立了养老保险和生活补贴制度。认真落实省、市委有关规定,将办理村干部养老保险工作作为体现党的政策、激发工作积极性的重要举措,按照各级财政补贴70%、个人负担30%的比例,为全区823名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和村文书全部办理了养老保险,为社区聘任干部全部交纳了“三金”,有效地调动了村居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四是建立了村居干部工资保障制度。2005年制定了《村级干部工资报酬管理暂行规定》,全面推行村干部结构工资制,将社区干部的基础工资从原来的每月400元提高到了500元,并规定随经济发展同步增长,确保了村居干部的利益。同时,加强对工会、劳动保障、民政等部门的监督,确保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城乡居民最低保障金按时足额发放。

  全区困难党员帮扶工作,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特别是困难党员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推进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党员在生产生活上遇到困难时,党组织及时给予提供帮助,使党员有了“家”的感觉,感受到组织的关心和温暖,极大地激发了党员的积极性和广大青年对党组织的向往热情。二是增强了党员的光荣感、归属感,促进了党员先锋模作用的发挥。通过各级党组织多形式、多渠道的帮扶,使一些原先对党的认识模糊、党性观念淡薄、先锋模范作用差的党员触动很大,感受到党组织对党员的关心爱护,增强了党员的光荣感和归属感,也加深了他们对党员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在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三是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各项工作的落实。困难党员帮扶工作使党员与党组织更贴心了,群众对党组织更信任了,团结一致、齐心创业的氛围更浓了,有效推进了全区各项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四是提高了困难党员的生活水平,夯实了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和物质基础。党员在生产生活上遇到困难时,党组织及时给予提供帮助,在组织的帮扶和自身努力下,逐步迈上致富之路,通过帮扶,既使困难党员摆脱了生产生活困难,又给他们带来了精神上的激励,从而进一步夯实了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和物质基础。

  三、激励帮扶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调研中发现,虽然通过采取多种措施,困难党员切实感受到了党的关怀和温暖,但是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有:

  1.激励帮扶措施不够到位。一些基层党组织没有建立和落实激励党员干事创业、勤劳致富的措施办法,致使部分党员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加之对困难党员的具体原因和表现没有进行分类安排,对困难党员的申报也没有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致使帮扶时困难党员“老面孔”比较多。在困难党员实施帮扶过程中,仅靠送钱送物等应急性、“输血”式的救济方法,未能充分地考虑到党员的具体困难,把治标与治本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统筹考虑,甚至不仅不能彻底解决贫困现状,反而易助长了一部分贫困党员的懒惰习性,产生依赖思想,致使越帮越靠、越帮越穷。

  2.农村困难党员帮扶资金投入不足。对农村困难党员帮扶工作投入了一定人力、物力和财力,但由于县乡财政紧困,一般是思想帮扶的多,资金技术帮扶的少。而且对困难党员的帮扶主要集中在春节和“七一”期间,帮扶也是些物质上的帮扶,其他经常性的开展帮扶较少。每当到这个时期,相当一部分困难党员都在等靠,甚至直接向基层党组织或组织部门要求解决生活困难问题。

  3.农村党员收入水平不高,自身发展能力欠缺。一是部分农村党员的年龄偏大,文化素质比较低,产业开发上掌握的生产技术不多,致富能力提高不大,自身发展不快;二是由于致富能力培养工程开展的时间比较短,一些党员群众学习培训成果的转化还很有限,工程抓建的成效尚未完全显现出来。

  四、积极探索建立党内激励关怀机制的新思路

  如何破解党员队伍中特殊群体贫困问题,建立长效、稳定的激励关怀机制,是各级党委特别是组织部门面临的理论课题和实践任务。

  1.强化科学管理,增强帮扶工作的规范性。通过建立困难党员台账,规范管理,为困难党员实施帮扶提供依据。按照实际情况,科学界定帮扶的标准,对困难党员的年龄段(60-70岁、70-80岁、80岁以上)和实际生活状况(生活特别困难、比较困难、暂时困难)等档次确定帮扶标准,每年对困难党员进行一次调查摸底,确定下一年的帮扶对象。同时,规范困难党员的申报程序,采取由困难党员个人提出申请,支部组织民主评议,并将申报情况公示,然后由支部向党委申报,党委审批并报县委组织部备案的程序进行,确保对象的准确。要结合党员信息计算机建库工作,建立农村困难党员信息台账,对农村困难党员进行分析、归类,按照轻重缓急确定帮扶对象,做到重点突出,分步实施,并对台账进行动态管理,实施针对性的帮扶。

  2.加大物质投入,增强帮扶工作的有效性。通过发展经济,增强物质基础,增加对困难党员的帮扶投入。一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深化农村“三级联创”、“双培双带”、“党员致富能力培养”等活动,着力创办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产业基地,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想方设法增加群众、党员收入。二是拓宽资金投入渠道。采取“党费出一点、财政拨一点、党员捐一点、社会助一点、上级扶一点”的办法,设立困难党员扶助基金,进一步完善困难党员帮扶工作体系,帮助困难党员解决实际困难,使帮扶困难党员成为基层党的建设的一项基础性、经常性工作。三是抓好配套措施建设。继续加大投入,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着力解决困难党员“看病难”、“养老难”等问题。对低于生活水平保障线的困难党员,视生活困难程度给予生活补助,一年一次性补助一定资金,并及时与民政等有关部门协调,按照“应保尽保”的原则,安排最低生活保障;对因大病、重灾及突发性事故造成较大经济损失、个人难以承担的党员,可根据实际情况,从困难党员帮扶基金中给予一定资助;对农村70岁以上、党龄50年以上,无固定收入的老党员实行定期生活补助制度。

  3.加强思想引导,增强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对存在“等、靠、要”思想的老党员和困难党员,从解决思想问题入手,针对性地做好帮扶工作。一是思想上引导。把物质救助与精神救助结合起来,通过开展谈心谈话活动,帮助他们解开思想疙瘩,振作精神,树立致富的信心和勇气。二是政治上引导。不断完善“三会一课”等党内制度,各党支部要经常召开党员干部学习会、组织生活会,不断提高老党员的参政、议政的积极性。继续开展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工作,进一步丰富工作内容,为老党员和困难党员发挥作用提供平台。三是源头上引导。完善党员发展制度,在农村党员的培养、考察、吸收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发展能够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优秀分子入党,及时为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从源头上解决党员思想认识不高、能力不强等问题。

  4.制订扶助政策,增强帮扶工作的操作性。要因人而异,制订不同的扶助措施,提高帮扶工作的操作性。一是技能扶助。“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扶助生活困难党员要坚持输血与造血并举,重在造血。要切实加强农村适用技术培训,通过开展农村夜校及种养加工等技术培训班,增强培训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以送科技下乡等活动为载体,进行普及性培训,提高困难党员致富技能。对城市困难党员,组织开展就业培训,传授市场营销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让他们学会一技之长,为党员实现就业、自主创业、摆脱困境提供帮助。二是资金扶助。对有脱贫愿望和信心,因缺资金而无法起步的困难党员,可视不同情况,从困难党员帮扶基金中借给启动资金,帮助他们落实一些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短、平、快”生产项目和社会服务项目;同时整合帮扶力量,努力构建“公司+农户”、“基地+农户”等产销联合体,加快脱贫项目产业化。三是信息扶助。建立困难党员科技服务网络和党员服务队伍,充当困难党员的创业信息员、产品推销员和技术指导员,利用传单、会议、广播电视、党员远程教育网站等渠道,定期发布农产品销售、新技术新品种、就业岗位等信息,实行信息扶助,引导困难党员选准致富项目,加快脱贫步伐。

  5.健全各项制度,增强帮扶工作的长效性。狠抓制度落实,是搞好帮扶工作的必要前提,也是构建长效机制的有效保障。一是健全定期走访制度。坚持科学发展试点活动探索的“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忧、暖百家心”的“民情恳谈”活动成功做法和经验,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以基层党组织为单位,通过集中走访党员和谈心交流活动,把基层党员的所思所想所盼传达到上一级党组织,切实增强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健全结对帮扶制度。继续深入开展城乡支部结对共建、党员结对帮扶等各类党性实践活动,拓展帮扶形式,丰富帮扶内容,延长帮扶时间,增强帮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健全帮扶考评制度。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认真研究帮扶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总结好的经验和典型,制定对策和措施,建立定期考评通报制度和帮扶协作联动机制,形成长期有效的帮扶激励机制,促进帮扶工作顺利开展,对结对帮扶工作中表现中的先进典型进行表彰,切实增强关爱党员工作的责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