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四川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对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做出了战略性的调整。特别强调新常态不是一个新的经济周期,而是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不是一个短时的阶段而是一个必须经历的长时期过程。在新常态时期,最重要的是转变我们的发展观念,不能用传统的、线型的、习惯性的思维去看待经济社会的运行和发展,而应该以变化的动态的整体的思维方式去看待新常态的转型发展。过去那种大规模投资、高增长速度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调结构、重质量、促销费、稳增长。
世界经济发展依然处于低迷期,我国经济发展也必然受到国际经济的影响。但是,经过30多年来改革开放,我国的综合国力日益强大,具有雄厚的经济发展基础。虽然现在的经济发展增速与过去相比在减缓回落,但我们是在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前提下的发展速度减缓,表面上看我们的增速放慢,但是因为体量大,实际上产生的经济增长总量还是巨大的。大体量下的缓步行走和小体量的奋力奔跑,是我们看待新常态下一个很重要的视角。
新常态时期,文化产业和旅游经济面临着崭新的挑战和机遇。挑战来自于文旅产业发展的经济社会大环境与过去有很大不同,国家财政大规模的文化产业项目投资会减少,文旅园区景区建设及招商会遭遇较大困难。
但对文旅产业发展的机遇却是难得的,这因文旅产业始终以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为轴心构建生产和消费结构,既不断满足人们日益丰富的心理需求,拉动内需;又通过文化内容和旅游产品提升国人的思想文化素质,为新常态时期营造具有正能量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所谓文旅产业的“口红效应”,说的就是文化在经济低迷时期具有的特殊作用。
构建以人为轴心的生产消费结构必须顺应文化资源配置规律
传统产业,例如一二产业是一种完全依靠物质生产资料的产业,而物质生产资料是有限的,总会枯竭,到了“增长的极限”。物质资料的生产,是对物质资料的无休止的攫取,是一种“攫取型”的生产方式,具有有限性和覆灭性。但是,文旅经济并不以生产物质产品为根本目的(即使以物化形态提供的文化旅游产品,其对物质的消耗也是有限的),而是将精神文化内容(典籍、故事、符号、民俗、歌舞、影视、创意等)和大自然赋予的山水景观及生态环境作为生产消费方式,特别是文创产品的生产资料你用了我用了它还在,不会枯竭,有如电影《永不消失的电波》的题目一样,文化资源是一种“永不消失的资源”。
文化旅游以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文化内容和景观产品来不断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它给人们提供不是一种实用性可消耗产品,而是一种能够使人们感到精神愉悦的非实用性产品。与物质生产方式的规律不同,文旅产业是一种“内涵型”的特殊生产方式,致力于思想、精神、情感的生产、传播和体验,具有无限张力和广阔空间。研究和顺应文旅产业的资源配置规律,对调整产业结构、扩大消费市场,具有特殊意义。
在旅游产业方面,四川抓住绿(生态资源)、红(红色文化)、古(巴蜀资源)、特(民族文化)、非(非物质文化)的资源优势,构建“一心两带三区(成都国际旅游目的地,成德绵广和成渝旅游带,川西北片区、川东北片区、攀雅片区)”,举办非遗节、情歌节、火把节等,提振大香格里拉环线、大熊猫生态旅游线、南丝绸之旅的综合品质,四川旅游经济保持高速增长,2014年达到480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24%。可见,旅游产业只要顺应文旅资源配置特殊规律,就可能异军突起,独领风骚。
2014年,我国旅游的国内、入境、出境三大市场发生很大变化。出境市场高速增长(出境旅游规模1.14亿人次,同比增长16%,出境旅游花费1400亿美元,同比增长18%。),国内市场稳步增长(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旅游经济运行分析报告, 2014年上半年国内旅游人数18.5亿人次,同比增长10.2%,国内旅游收入1.5万亿元,同比增长16%),入境市场缓慢增长(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入境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14》,2013年我国接待入境游客12907.78万人次,同比下降2.51%;我国入境旅游实现外汇收入516.64亿美元,同比增长3.27%,旅游外汇收入位居世界第4位,仅次于美国、法国和西班牙。
四川的入境游在全国排名第15位,在西部排名第4位)。新常态下的旅游业发生重大变化,只有切实把“入境游”做好做大才能拉动消费。据测算,国外游客在国内旅游6-7天,平均花费183美元,扣除成本可以赚到50美元,而一部电视机出口,仅赚18 美元。这一比较,明显看出旅游产品的潜在经济价值。怎么在新常态下扩大四川入境游和国内游的比重?这就需要我们拿出最具巴蜀内涵、民族韵味、生态特色的异质化旅游产品,以此吸引欧美和亚洲其他地区的潜在旅游人群。
构建以人为轴心的生产消费结构必须把握文化消费需求曲线
在新常态下,过去那种模仿型排浪式的消费已经结束,个性化、特色化、丰富性的消费日益成为常态。以人的需求为轴心的消费结构特别强调研究把握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职业身份、不同年龄结构、不同性别特征、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季节时间的人们消费心理需求特征和需求曲线波动,以需为本、以需定产、以需克难、以需做强。只有紧紧围绕人们的多样化需求,才能知道创意什么、设计什么、生产什么、提供什么、服务什么、管理什么。
一般来讲,年老沉湎怀旧,年轻崇尚时髦;男士爱看武打,女性喜欢言情。有三类群体值得研究,一是老年人,如何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成、老有所乐,文化旅游及康体益寿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二是青少年,一个小孩背后有六个人,抓住孩子的文化消费需求,就抓住了社会文化产品研发、供给的先导权主动权;三是妇女,女性的消费最具感性和冲动,这对文化旅游体验场所的环境设计要求很高,对文旅产品的形制、色彩、娱情、可爱的审美功能设计要求更高,以女性艺术眼光创作生产女性需要的文旅产品,是文旅企业永不停顿的追求。
深刻把握消费需求变化波动,就能牢牢掌握市场主导权,就不会用单一的文旅产品去迎合多元化的大众消费需要。只有异质化的文旅生产、文旅服务,才能在新常态时期的文化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据统计,2013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2.1万亿元,同比增长16.21%。到2020年,如果按照恩格尔系数与文化需求的关系计算,中国城乡文化需求将达到2.946万亿元,而目前文化产业的供给规模为2.1万亿元,到2020年我国文化市场空间达到8460亿元,发展前景巨大。
文化旅游产业具有意识形态和商品双重属性,其思想内容要健康具有正能量,不能为了迎合大众,被市场绑架,做市场的奴隶。现在有一种“文化倒流现象”,即一些高学历大明星的文化生产者,生产一些没有多少文化含量的文化产品,降格以求,制造一些“血色黄昏”“拳头加枕头”的庸俗产品。人的消费具有生理需要和精神需要两个层次,如果文化产品仅仅满足人的生理需要,整个社会就会物欲膨胀,作非理性的布朗运动,既损害了消费者心理健康,又扰乱了社会公共秩序。
据“中国文化消费指数(2014)”报告,我国文化消费整体情况优于2013年。其中文化消费环境和文化消费水平有较大提升,但是文化消费满意度不升反降。文化消费满意度不高主要是人们对文化产品的质量要求提高。因此,我们应该用积极向上的文化产品来引导消费、创造消费,使整个文化市场高尚起来、洁净起来、审美起来。
构建以人为轴心的生产消费结构必须创新跨界融合发展路径
从传统农业到后工业时期,经历了多次产业分工、专业化职业化过程。现在,我们正处于大数据、大交通、大物流、大开放的时期。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月光每晚都是炫的。 传统的生产方式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以新技术革命和互联网为核心的现时代,催生了智能化、数据化、网络化、便捷化、个性化的现代生产和消费方式。被一网打尽的各个行业,其边界日益模糊,生产与消费的边界也不清了。
文化作为“五位一体”中的很重要一位,广泛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全过程之中。我们必须以新的观念、新的思维、新的战略去把握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问题。跨业融合、跨域融合、跨界融合,已成为当下科学发展的新走势。2014年3月14日,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文化产业与工业设计、高新技术、现代农业、新型城镇化、旅游产业、体育产业等正在全面融合。
综合型复合型文化企业日益崛起,其主营业务演变为旅游文化、演出及影视剧制作、动漫制作、互联网、文化交流或展览承办、其他文化相关业务如主题酒店和文化艺术地产业务等几项或多项组合。因此,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建筑等产业的融合将成为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型的主要路径。特别是在文化产业中注入发展最快的互联网思维,利用国人几乎人手一机的移动互联网,我国文化产业在2015年,一定会迸发出新的巨大的产能。
文化产业的大融合带来了很多新的增长点,为我们在新常态下怎么把握新的产业业态、新的服务方式、新的治理模式、新的消费群体展开了生产和服务的多种可能性和丰富变化性。2014年以来,国内公司发生近170起文化传媒行业并购热潮,包括影视、游戏、广告、出版、有线和卫星电视等子行业,涉及资本约1605亿元。这意味着,几乎每隔一天就发生一起文化传媒公司并购。社会资本的涌入推动文化产业行业洗牌加速,资源会越来越向优质IP(Intellectual Property,即知识产权)倾斜,“内容为王”将成为大势所趋。
在融合发展新常态中,中西部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包括一些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将随着我国经济重心的梯度转移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将推动沿线国家与地区文化产业的大合作大发展。2014年3月,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发布的《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涉及西部七省区核心区域藏、羌、彝等少数民族人口超过760万人,覆盖面积超过68万平方公里。《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四川区域)发展规划》已出台,规划明确2013—2020年期间,完成国家级重点产业项目62个,完成省级重点产业项目52个,实现文化产业产值占国民经济生产总值5%以上,文化产业成为四川民族地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把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四川区域)建设成为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国家级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实验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新的增长极。
可以预期,在新常态发展时期,一大批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有鲜明个性特色的文旅产品将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高质、尚美、娱情、人文的文旅产品将会给整个国家的生产消费生态带来巨大的内驱力和包孕力,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幸福指数、和谐环境,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强大我国文化软实力,树立起整个民族的“诗意信仰”和文化自信文化自强。
(作者系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省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二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