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得“苹果”门口的长龙,就能赢得市场

来源:钱江晚报
2015-01-27 09:04:13

  1月24日起,西湖边多了一道新的人文景观,那就是排队入场的果粉们。

  开业前一晚,来自全国各地的果粉200多人,在地下商场里席地而睡,为的是在第二天开门时抢个靠前的位置;一些家里已经人人装备好几台苹果的果粉,这次也来了;由于人数太多,果粉们的热情高涨,甚至不得不实施多种安全措施:交通管制,龙翔桥地铁站封站,地铁不停留,多路公交车改道等。而连日来,果粉光临“右手西湖、左手苹果”的热情高涨不退,即使是雾霾,也不能降低他们的热情。

  有人说,这些果粉纯属“作”,哪里都好买到的苹果产品,非要到专卖店去“轧闹猛”,真是“no zuo no die”的节奏。实际上,对于果粉,尤其是对于浙江的果粉来说,能够到亚洲最大旗舰店里去逛上一圈,哪怕什么都不买,那意义也不亚于“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豪迈,相当于给自己果粉身份镀了金,开了光,相当于革命青年到过延安,在其他果粉面前立马显得高大上起来。

  实际上,果粉的意义并不在于“杭儿风”一般的排队入场上,他们排队要入的“场”,并不仅仅是苹果西湖店而已。他们和他们所代表的消费倾向,具有更深的意义。他们所代表的成长起来的一代中国消费者,要排队进入“创新和消费”这一更高级别的经济模式。

  变投资拉动为创新驱动和消费驱动的双轮驱动,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新常态下提出的重要课题。过去,我们的经济靠政府项目和大规模投资拉动,大投入大产出,消费在其中仅占了小部分。而现在,世界经济不景气导致靠出口拉动增长受挫,人均国民收入增长在不断拉高制造业成本,部分地区的人均收入甚至达到或超过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成本优势已不明显。人们对环境、消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延续过去的经济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国内制造业要摆脱困境,只要看看这些排队的果粉,大概也就能理解什么是创新驱动和消费驱动了。

  苹果卓越的产品设计,在其创始人乔布斯的偏执下,以极致简约的体验,创新的产品理念,俘获了这些果粉。他们追求潮流、追求体验,喜欢这些宛如艺术品一样的消费品,并愿意为之付出足够的代价。他们所代表的人群,就是今天消费时代所孜孜以求的、忠实的、有足够消费能力消费者中的前锋,只要抓住这部分消费者,就可以以点带面,支撑起一个庞大的市场。然而可惜的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这么多年,至今未有产生和苹果类似的公司和产品,能够生产这个群体所需要的产品。

  实际上,中国早已是世界制造业大国,许多产品的产量,已遥遥领先于世界平均水平。尽管我们在高铁、军工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然而,在生活消费领域,离创新驱动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许多产品或是数量上已经令人望尘莫及,但质量却没有与之相匹配。即使是今天如日中天的小米,也缺乏核心技术能力,与其说是小米的成功,毋宁说是谷歌安卓系统或是高通芯片的成功。数量是重要的,在工业经济时代,数量可以成为决定性力量,二战时美国以每分钟下线一辆坦克,每星期下水一艘航母的节奏,最终压垮了德国。然而在互联网时代,人们更在意的是消费的体验和产品的质量,这时候,再多的数量都不能换来更好的质量。

  这个时代,生产行为本身已经平均化了,代表着创新的工业设计和技术研发能力则更加重要,生产可以和设计相分离。高端的经济体更偏重于设计和技术研发,而将除核心技术以外的一般性生产转移到其他地区和国家。苹果的产品,严格来讲也算是“出口转内销”,生产成本并不高,在加上专利、市场、渠道等要素后,价格却可以翻好几番。如果我们继续跟着这种节奏走,后果一定会很严重。因为这部分转移是随着人力成本转移而转移的。例如衬衫,原来在中国东南沿海省份生产,而随着成本的上升,又转移到东南亚诸国。当未来有更低的成本机会出现时,资本会毫无犹豫抛弃这些装配线上的工人,而另觅出路。美国的底特律,就具有这方面的警示意义。

  转型是艰难的,又是不得不进行的。望着这排队的长龙,心中不禁涌起一个想法,谁赢得了他们,谁就会引领市场。(李晓鹏)

赢得“苹果”门口的长龙,就能赢得市场

  让新闻有深度,让思想有温度,新华网微信公号(微信号:newsxinhua)带给你不一样的阅读体验。扫一扫,打开世界新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