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山东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正式建成投运。时间不长,就聚集各类服务机构1258家,提供服务产品1956个,服务企业20万余家。
貌似普通的平台,意义却不一般。过去,山东民营经济整体数量少、发展慢,与广东、浙江差距不小。现在,山东着力改善营商环境,优化服务质量,全省17个设区市的中小企业想获得融资、法律咨询、科技创新等服务,皆有“全职保姆”。
“搭建一个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公共服务平台,让中小企业‘找得着、用得起、有保证’。”山东省中小企业局局长王兆春说。
山东省还出台《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力争到2020年,使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左右,基本形成服务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结构。
遵循强与弱的辩证关系,山东将生态文明理念化为转方式、调结构过程中不可逾越的“底线”。在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实施技术改造的同时,山东逐步完善体制机制,倒逼各级政府“绿色”发展。
每到月初,17个设区市的市长们心里都绷紧了弦。上个月的空气质量如何,全部在网上公布,排名先后一目了然。而且,每个季度,大气污染物平均浓度同比上升的设区市,要向省级财政交纳不菲的“罚款”,用于补偿空气质量改善的设区市。既丢钱又丢脸,哪个市长还能坐得住?
前些年,山东自我加压,以高于国家下达计划数3.5倍淘汰落后产能。2014年以来,山东又将重点转向火电、煤化工、建材、钢铁、石化五大行业。
解农业未来之忧——
蹚出经营的“新路”,插上科技的“翅膀”
“无农不稳,无粮则乱。”不解决“谁来种地”的难题,发展越快风险越大。作为农业大省的山东,尤其如此。
“6亩地全给别人种,旱涝都有五六千块钱的进项,咱再也不操心地里的事儿。”在临清市康庄镇康圣庄,村民盛红成了按时上下班的“蓝领”。
从2013年起,山东提出用3年时间,基本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比全国进度提前两年。
不种地的“盛红”们,通过土地确权有了财产性收益,吃下一颗“定心丸”。但对于山东省委、省政府而言,这只是刚刚迈出一小步,更大的目标还是蹚出一条新型农业经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