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高考题走红被指太简单 考足8门掺杂英文

来源:扬子晚报
2015-01-27 17:09:16

  很简单?物理4道题,作文写“文化责任”

  和现在要用信封封装的试卷相比,民国考卷走的是“极简”路线。

  微信热帖的发布者“侯印国老湿”,发布的是1936年国立中央大学的入学试题,国文考卷只有作文和翻译两种题型。作文题目的“槽点”似乎还不少,第一道题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释义。用今天的眼光看,足够洋洋洒洒写上一大篇。

  第二道作文题让人有些手足无措——“论今日文化之责任”。放在今天的语文高考试卷里,没有大量知识储备,估计只能扯空话。

  英语考卷英汉互译的部分,难度更是低于如今的大学四六级考试,“教育是什么?教育是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人。”这样一段话让你翻译成英文,怎么着都没有交白卷之虞。

  文科出身的网友们乐呵呵地做着文史哲的考卷,理工科达人们扫了两眼数理化试卷。物理四道大题、化学生物各五道大题的题量和现在比起来,绝对是“小巫见大巫”。更何况,这些需要庞大计算量托底的理科考试里,还冒出了“等速运动”“电位降落”的名词解释。

  别想歪!考文理八门,军训都要算入总分

  “这么简单的试卷,民国时期的教育果然不如今天。”昨天,这组试卷迅速成为网友们热议的话题。在那样一个校长和“领袖”平起平坐、大军阀要看文人脸色的时代,想考上中央大学,似乎比现在容易得多。

  昨天,扬子晚报记者联系上了教育史专家、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王运来。专家表示,真相估计会让很多人陷入“内伤”,想要在民国时期考取大学没这么容易,因为1936年国立中央大学的入学考试并不分文理科,这也就意味着,考生不仅要考国文、算学(即今天的数学)和英文,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门门都得考。另外,“军事训练”在当年也是高考科目之一。稍有一门科目“瘸腿”,考分立刻会被“拖后腿”。

  “1937年之前,国立中央大学的试题是自主命题的,考生要考的科目一共有8门。”

  王院长介绍,“这种考试更加强调‘通才教育’,之所以考查8门科目,就是希望考生能够各学科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