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室故事》编剧
2015年1月10日起,“一剧两星时代良心剧”、38集电视剧《急诊室故事》,在天津卫视、四川卫视热播,口碑、收视双丰收,临近28日收官大结局,笔者走访了电视剧《急诊室故事》均与徐庆东导演、文学统筹徐晴、总编剧王茜(46.)“徐家军”多次合作的七位编剧——《重案六组》(第三部)文学统筹姜杨(《武媚娘传奇》文学统筹),医学专业出身的编剧柏彤,《重案六组》《丑女无敌》双品牌美女编剧夏蕾、《重案六组》(第四部)前期统筹陈飞等,为热播“肾上腺剧”解密。
1.如果把行业剧剧本创作在难度系数1-10范围内,您觉得是几?最难的是什么?
编剧姜杨(《武媚娘传奇》文学统筹、《重案六组》(第三部)文学统筹、总编剧;作品《无限生机》《我叫刘跃进》《丑女无敌完美季》等):难度系数是9.24,因为9.24是我生日(笑),但也因为确实非常难,最难的就是真实情况和艺术创造之间的融合。在剧本创作中我还是努力追求艺术效果,真实情况尽量体现在医护细节上。
编剧夏蕾(作品《重案六组》《丑女无敌完美季》等):行业剧难度系数是8,最难的是把专业的急诊病例和想要表达的人生主题完美无缝地贴合在一起。
2.如果把医疗剧在行业剧难度系数1-10范围内,您觉得是几?最难的是什么?是不是选案例?
编剧柏彤(医学专业、编剧作品《证据》等):医疗剧则是行业剧中最苛刻的,一个动作,一个术语都不能错,我们做得行业剧,就得是最专业最准确的剧,这个不能随意,这是作为编剧的行业标准,当然,还是被专业医生挑出了一点小bug,我们争取在第二部里坚决杜绝。 而对于案例或者说病例的选择上我们是很慎重的,徐晴老师的戏路是在平凡案例中找情感,不是做教科书,是依托病例做情感。因此我找的大多是普通病例,但给患者后带了故事和情感,比如第一集的司机肖权,本来就想说一个司机帮着救人就算了,但后来还是给他依托了过失杀人,刑满释放去见自己的爱人,却失去生命的事儿;后来我又加了一层故事,就是他深爱的女友嫁人怀孕了,不能见他,医生们努力让他们见了最后一面,男孩去世。据说这个故事打动了很多人,这就是我们要做的,每个人或许得的病并不特殊,但也许他她有自己的人生和故事,在生命一个特殊的时刻显露出来。
编剧夏蕾:(医疗剧在行业剧中)我觉得难度系数的话应该是9吧。因为说句实话医疗剧写好了不容易,很多细节上容易被吐槽。然后我觉得最难的是其实案例有很多,急诊的案例不管是书还是网络都可以查到很多,但选择能为主题服务的案例会比较难,因为这样的案例要既能够反映一些人生的主题,又要能够投射到我们的主角,这些人物的身上。所以我觉得这个比较难。编剧雒漫斯(《重案六组》第四部、《急诊室故事》执行导演):医疗行业剧难度系数 8+8——我的意思是难上加难。个人觉得不是选案例,而是在选定的案例中如何提炼出我们想要达到的精彩、接地气的人物,曲折离奇、猜不到结果的故事,同时还又具备了教育意义——当然最后这点估计美国的编剧一辈子也学不会了。
3、很好奇,电视剧《急诊室故事》是像美剧一样团队化的操作,文学统筹徐晴、导演徐庆东、总编剧王茜、策划+多位编剧,创作过程是怎样的?
编剧王斯雯(《急诊室故事》副导演):在创作《急诊室故事》剧本的过程中,我个人最喜欢参加剧本讨论会,导演徐庆东,总编剧王茜,统筹徐晴和众编剧们热热闹闹讨论剧情的发展方向,讨论人物的命运,那时的编剧团就像是掌管了生杀大权的皇上一样威风,人物的生死只在一念之间。即便是这样的讨论会,也常常跑题,于是编剧大会瞬间变成谈天说地茶话会,除了剧本什么都要聊一聊,时事新闻,球星赛事,八卦内幕,导演可以从他小时候的故事讲起,真的太有意思!我觉得好玩儿极了,像是一种学生心理,就喜欢听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说点儿别的,但慢慢发现,每每跑题回到正题后,总能出现剧本中的亮点,一个巧妙设计,一段感人情节,一句经典台词……原来那是导演给大家放松呢,我们的剧本就是在这样一个欢乐的气氛中创作出来的。
4、听说在创作《急诊室故事》中,苏俪和关纪洲人物的设定是根据王茜、刘钧演员本身的形象特质来决定的,所谓的度身定制,这样的创作模式显然与其他电视剧不同,那么作为编剧,是如何在这样的框架内实现创新的呢?
编剧姜杨:我觉得(说)框架不准确。其实先有角色的演员定位对任何一个编剧都是好事儿,起码我们不用写完之后才发现制作方所选择的演员和我们设计的角色根本是南辕北辙的两个人。而且这和创新不矛盾。编剧柏彤:其实王茜和刘钧作为人物来说性格很鲜明,王茜风风火火、刘钧温文尔雅,他们本身的形象反而会带来创作上的顺利,就是性格确定,人物鲜明,台词和动作也就好写了。有时候写人物,写半天也找不到这个人,有时候越写越拧巴,但在急诊室故事里,这反而成了一种很轻松的体验,事实证明,这两位很好的演员也确实很好地完成了人物。
编剧陈飞(《重案六组》(第四部)前期统筹》:可能这话说出来,会让影迷幻灭,《重案六组》季洁是塑造出来的,跟王茜本人有很大不同。《急诊室故事》里的苏俪,也是塑造出来的,跟王茜本人有很大不同。生活比戏剧复杂多了,生活中王茜本人的个性非常丰富,严肃和逗比兼具,女强人和小女人兼具,不是银屏上一两个角色能代表的。抽象的说,季洁、苏俪的“强势”和王茜是最气味相通的,在工作上季洁的雷厉风行和灵活变通很像王茜,在生活中季洁的嫉恶如仇、苏俪的温柔、女性化更接近王茜,而王茜的好奇心、热情、逗比、对朋友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宠爱,都分散到剧中其他人物身上了,比如雷剑锋的仗义、通透,关纪洲的会照顾人、刘亚萍的八卦、姜浩然的呆萌……都是王茜,就像《西游降魔篇》周星驰(84.)在导演的时候把所有人物都演了一遍一样。所以,苏俪根据王茜本人的形象特质来决定——这话很不确切。你要是把《急诊室故事》拟人化,说这戏本身跟王茜本人的形象特质一样——正能量、专业、虽然疲惫依然顽强,还幽默……这才贴切,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度身定制”。
5、在《急诊室故事》中的案例除了传统的治病救人的元素之外,饱含人文情怀也一直是徐家军的创作特点,在这部戏当中您印象最深的案例是什么,这个案例想表达怎么样的一种思想,在医疗剧中出现的意义何在?
编剧姜杨:我印象最深的案例后来被拿掉了,是关于职业医闹的。很多时候病人并不想为难医生,但是因为这些职业医闹的存在,事情才被搞大了。很可惜,没法表现。
编剧柏彤:我最喜欢的应该算是第8集播出的谢十三,这一集说的是一个壮硕无比的生命得了脑血拴,但他之前是个大男子主义的丈夫和爸爸,家里每个人都被他打过,这一天他倒下了,家里被他虐待过的人们要反过来决定他的命运......这个病例我想表达的是人生和抉择,在疾病面前,父权瞬间被颠倒了,你以为尽在掌握的一切都忽然别无选择......这故事在这部戏里的意义见仁见智吧。
编剧雒漫思:人文关怀。我觉得生活也好,各行各业也罢,这个是必须的,因为我们是人类,动物死了崽儿,还要难过一段时间呢。只不过说实话,大量的国产剧里把高级动物没有升级反而都给降级了,设置的情节和桥段太过小儿科,你看到小儿科的飙泪点,演员玩儿命的演哭,你肯定会笑的(我本人是会骂娘的)举了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哈。
6、拍摄期间有何印象深刻的细节?
编剧孙红(999急救中心、法学、药学专业):在拍摄变脸那集,因为拍摄的需要,得先拍在台上变脸,之后再拍保健医护司机在台下一边看,一边鼓掌,拍看表演的时候台上是空的,拍了好几遍司机表情总是不对,大家都很着急,所有人全盯着司机,发现这次演得真好,一回头才发现执行导演雒导在台上学着变脸演员在台上一圈一圈地转,一会儿学着变脸演员的动作,最后一个动作是躺在台上,出了一身大汗,这时候大家全明白了,司机表演成功,功劳在执行导演这呢。大家都为了雒导的表演鼓掌。后来在新年联谊会上回放了这段“表演”很精彩,很卖力。
7、现在的医患矛盾如此尖锐,在我们的《急诊室故事》中,如何能够巧妙去回应这个问题,继续传递医疗行业的正能量?
编剧雒漫思:前几天,我爱人的同事问她说:“这也太假了吧!现在哪有这么好的医生?”我爱人转达给我。我的回答是:“(也许)是没有(好到剧中苏关汪这么极致的),所以我们才拍了这部戏,而且还要继续拍下去,直到再也没有人问这样的问题……”
编剧陈飞:不逃避这个问题就是一种正能量。就像在剧作上,我牢牢记住徐导常说的一句话:不要躲。剧作上的问题,你躲过去了,没有解决,它永远存在。你直面它,解决它,就是改变,就是更好的方法。
8、美剧、日剧的医疗剧相对成熟,现在的观众看到很多美剧,对电视剧非常挑剔,作为编剧,怎么看待内地版《急诊室故事》和美剧《ER》《实习医生格蕾》《白色巨塔》的关系,有人觉得内地版是山寨美剧《ER》,或是觉得切进故事的瓢把有“格蕾”欧文进剧或者“迈城急救”首集主任崩溃的影子,您怎么看?
编剧姜杨:医疗剧在很多地方都是一个“大剧种”。可能是因为医生护士经常要面对生死,比较容易出戏。而戏剧发展到今天,如果说你想看到一个完全陌生的故事模板,我认为几乎是不可能的。尤其是类似题材,更是容易“形似”。对他的评价我只能说我们前期的所有付出得到了应有的回报。
编剧陈飞: 首先,我们的《急诊室故事》里关纪洲崩溃,是因为险些切了单肾患者的肾,这个案例是有生活原型的,来自我宣传公司同事的父亲——东北的老急诊医生、柳河县医院王长文,这是王院长的亲身经历,他在经历这件事情以后也很害怕、很崩溃,经常失眠,睡不着。最可怕的是后怕,只不过没像关纪洲一样抑郁症。还有停尸那案例,按我们同事的话说,“全柳河人民都应该知道”。包括那个要饭的、烂脚还拣了个傻婆娘的案例(体现关纪洲人文关怀的),也是实事儿,当时我们同事也在场,真心是医疗版“口述历史”。 其次,不管是不是医疗剧,归根结底都是要讲故事和塑造人物,故事和人物都有模板和类型。精英领导的崩溃(在《急诊室故事》里是关纪洲,在《迈城急救》里是主任),在情节剧里是一种情节模板。第三,同样是这个评论者,人也说了,故事不怕重,一样葱姜蒜,看怎么调味了,他说目前看下来,下过生活,尊重职业,尊重生活,是业界良心剧。我早年当娱乐记者的时候,采访滕汝骏老师,我还记得写他的时候我说过,世上的事情就像一块肉,经过我们的思想,出来是“糖醋里脊”或者是水煮肉,完全不一样。
9、您在创作中秉承的原则是?
编剧姜杨:要足够好看。 编剧陈飞:真实。从最细小的地方说,剧里边很多人名——何佳霓、姜浩然、左洛、陈烁、大黑塔……都是我生活中认识的人的名字,文学统筹徐晴老师就很喜欢真名,当初《无限生机》冉怀舟就是真人名字,他说真人名字带着温度、带着气儿。人气儿。以此管窥全貌。
编剧夏蕾:笑点泪点都要有、强情节、快节奏、每个出场人物无论篇幅长短都有他背后的故事。
10、您觉得现在的演员呈现上符合您的创作和想象吗?
编剧陈飞:大家从表演层面上都符合,但我暗自希望下一部他们在造型上更狂霸酷拽。 “秃秃大王”汪晓寒,干脆剃个光头(会更牛逼闪闪),现在半秃不秃反而显年龄感,看不出是“姐弟恋”了; “逗比大师兄”刘钧,其实剧本中原来写了他腹黑官场小官僚的意思——他当主任一小半也是为了苏俪,现在太呆萌了,一走大型宠物路线,他和汪晓寒的竞争便不在一个量级上了,生活中的刘钧其实穿得挺闷骚,如果下一部能把腹黑、闷骚体现出来就更好了; “内心有伤的御姐”苏俪,这次造型比较朴素,下一部希望能像《超级访问》穿的那样,更帅,更简洁,更御姐(这次要求苏俪演出疲惫、狼狈的感觉,所以造型故意不讲究来着,现实中的王茜比苏俪精致、漂亮多了)。 “刘亚萍”,生活中其实应该是个名牌控; “陶子”,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是在999的新人下生活汇报会上,很惊艳,她有范冰冰(86.)一样海藻般的长发,现在在剧里基本没时间展现,后来王茜跟我设计“血洗新车”那集,就是想让陶子甩大长发闪瞎直男狗眼来着。
11、创作中的收获是什么?
编剧夏蕾:收获就是写这类题材的剧,我们都会大量收集案例,也会去体验生活,那么我觉得其实对我个人的生活和创作都有很大的收益,我自己也被动的了解了很多的医学常识。尤其是在急救中心的体验生活,也让我看到了医生这个工作的艰辛,这个确实是能够更好的了解这个职业。
编剧雒漫斯:收获太多了,最最重要的是在拍这个戏的过程中我当了爸爸 亲眼见证我儿子的降生,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这点还要感谢师父(徐庆东导演)和茜姐的大度,那么紧张的拍摄工作还是给了我假,希望以后可以有机会报答吧
12、您是如何与徐家军结缘的?
编剧陈飞:结缘11年了吧。第一次见王茜,是在一个咖啡馆,我记得是《北影画报》时磊英组织的采访局,在2004年《坐庄》播出的时候,我那时是《北京电视》周刊的编辑记者,因此这次的采访,与王茜一见如故。多年的记者生涯中我的原则是不和演员做朋友,王茜是个例外。 第一次见文学统筹徐晴,是在一个私人会所性质的茶馆,在开剧本会,他面前堆满巧克力和可口可乐,拿着烟在屋子里各个角落走动,边走边聊剧本,旁征博引,字字珠玑。从那时起,徐晴就成了我的剧作偶像,而在记者生涯中我希望我有朝一日有李宗盛(73.)那样的对人性的洞察力。 第一次见徐庆东导演,想不起来确切的时刻了,你知道,导演是那种你即使是第一次见面也觉得让你认识了好久的人,亲切,随和,宽容,幽默。即便他批评你你仍然甘之如饴,他就是有这种人格魅力。 我第一次开始编剧写作,也是从徐家军的作品开始,是在《重案六组》(第四部)之前,徐家军筹备的一个重大题材,我做文学编辑,在漫长的剧作会议中,跃跃欲试,自己上手写了两集,前一集王茜说台词特别干净利落脆,后一集台词就特别啰嗦,新手起步就是这么不稳定。后来就是“重四”前期策划,而后是《急诊室故事》策划和编剧之一。 2014年3月开始,我给别的制片人写一个电影剧本,9月16号,我给徐导发了一条短信,“导演,我写的电影剧本发您了,您得空给提点儿意见呗”,导演回:“好的”。9月19日,导演去世。这成了我一个不能提的事情,不能戳的泪点。我现在还在继续写那个电影剧本,总觉得冥冥之中,在犹豫的时候,导演会给我一个提示。
编剧雒漫思:我与徐家军的结缘是在2007年初,是我的电影《有了心思你慢慢来》有幸请到了徐导来指导,也是这部戏拍摄过程中徐导收我为徒的,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啊,心里话能够算是徐家军的一员,是我这辈子的荣耀
编剧姜杨:结缘可就说来话长了。2008年吧,中影集团的赵海诚老师给我打了一个电话,说一个叫徐庆东的导演需要一个文学统筹,问我有没有兴趣。然后我就和徐导在女人街的一个灯光非常昏暗的咖啡馆见了面,讨论一个叫《婚姻诉讼》的剧本。也是一个行业剧,讲的是离婚律师的。后来进来一个女的,坐在我对面的暗影了,面目看不清楚,就记得说话非常快,非常直接。我们就剧本的问题争论了很久。第二天,徐导打电话说希望我来帮他修改《婚姻诉讼》。然后我才知道那个面目不清的女子就是王茜。这是我第一次和明星面对面讨论剧本。我也第一次觉得一个明星一点也不像个明星,她太不把自己当回事儿了。后来我们又合作了《重案三》《啊摇篮》以及《急诊室的故事》。现在想想,我能有今天的积累,完全是靠徐导他们的扶持指引以及对我所有工作成果的尊重。合作的每部戏,徐导都给予了我应有的甚至超出我付出的署名。这在没有微博,编剧维权也不被人重视的当时,极为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