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重塑了青年 改变了世界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5-01-30 07:46:22

  1月13日晚,北京白领女孩陈芃(化名)在微信朋友圈“秀”了几张精致的美甲图片,并写道,“约的河狸家上门美甲,超级方便”。“河狸家”是一个提供上门美甲服务的手机应用(APP),目前在北京、上海、杭州、深圳和成都5个城市开通了服务,像陈芃这样的用户为这个APP的迅速发展贡献了不少“柴火”。两天后的1月15日,“河狸家”在自己的官方微博上宣布,仅1月15日一天,通过“河狸家”下单的定单量已超过7424单,订单金额超过106万元。媒体此前报道称,这个推出还不到一年的APP目前估值已超10亿元人民币。1月17日,“河狸家”在微博上发布信息称,其平台上收入最高的美甲师日薪过万元。

  这样的片段,就像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个“标本切片”。我们可以从中窥见移动互联网的巨大能量——它改变了消费者的生活方式,改变了创业者的商业模式,改变了务工者的工作模式,打破了行业的既有模式,用一个个令人咋舌的纪录刷新着人们的想象。

  正如被誉为“互联网女王”的著名互联网分析师玛丽·米克尔断言的那样,“移动互联网将使未来世界的一切被重新想象”。

  被重新想象的一切

  从理论上讲, 广义上的移动互联网,指的是用户使用手机、上网本、笔记本等移动终端,通过移动网络获取移动通信网络服务和互联网服务。狭义上的移动互联网,则是指用户使用手机终端、通过移动网络浏览互联网站和手机网站,获取多媒体、定制信息等其他数据服务和信息服务。

  也许你不太确定“改变”是从哪一刻开始的,但我们的生活确实被可移动的互联网改变了——

  早晨睁开眼你的第一件事情,可能不是刷牙洗脸,而是拿起枕边的手机,刷一遍微信朋友圈,看看新闻客户端最早推送的一波新闻。当然,这些事情也可以在马桶上完成。

  上班路上的公交车上或地铁里,“低头族”们拿着各自的移动设备,刷刷微信朋友圈和微博,看看新闻或者电子书,又或者看一集头天晚上缓存好的电视剧。

  每隔几分钟,你会拿起手机,刷一次微信朋友圈,然后点赞或评论。

  打车不再只有在寒风中招手这一个选择,你还可以拿起手机动动手指,召一辆出租车或是“专车”在楼下等你。

  到一个陌生地方,你不再担心人生地不熟,有“百度地图”就能找到对的路,有“大众点评”就能找到附近最火的馆子。

  去商铺购物付款,你可以刷“支付宝”二维码,无需动用钱包。

  ……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归结起来,移动互联网改变了人们接受信息和分享信息的路径,同时也给娱乐、通讯、媒体和商务领域带来了新的方式。

  中国从后发到与世界同步

  在《2014年互联网趋势报告》中,玛丽·米克尔专门辟出一章论述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的崛起”,在她列举的实例中,就包括中国的微信、滴滴打车等移动应用。

  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崛起,首先体现在用户规模上。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2014年8月公布的最新《中国移动互联网调查研究报告》指出,截至2014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27亿,手机网民规模首次超越传统PC网民规模,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互联网网民总数的83.4%。其次,中国移动互联网已经从“后发”的“模仿阶段”,快速发展到与世界移动互联网发展状况“同步”的阶段,甚至开始步入引领创新潮流的阶段。

  互联网咨询公司易观国际首席分析师李智对中国青年报记者分析说:“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不同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从2003年到2004年,人们在手机上可使用的移动增值服务,可以视作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开端。“这一模式最初是从日本学习过来的。那时候,人们可以使用彩铃、彩信等服务,用户也可以使用手机通过wap上网。但这一阶段的移动互联网是比较封闭的,移动互联网服务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运营商”。

  情况随着移动终端的发展而发生了改变。2007年1月9日,苹果电脑公司首款智能型手机iPhone横空出世;当年6月,苹果公司为移动设备所开发的操作系统iOS的第一个版本也正式发布。2007年11月,谷歌公司推出的安卓(Android)智能手机操作系统面世。移动互联网开始在美国硅谷兴起,世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迎来了第二波发展浪潮。“iPhone这种模式出现后,运营商被甩开了,移动互联网的主导者不再是运营商,移动互联也真正从封闭走向开放。”

  2009年,iPhone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当年,中国3G牌照发放成为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一声春雷,从2009年到2010年,中国移动互联网进入发展“大爆发”时代。李智说:“这一趋势从App Store(苹果公司官方应用商店)和安卓市场(HiMarket,中国国内最早最大的安卓软件和游戏下载平台)的APP的数量就可以看出来。可以说,从第二阶段起,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就已经与世界同步了。”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