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热映的科幻影片《星际穿越》中有这样一幕:未来某年,地球生态环境遭遇严重破坏。频繁爆发的沙尘暴等恶劣天气引发粮食危机,小麦、水稻等主粮作物在漫天黄沙中濒临绝种,人类只能食用玉米维持日常所需。科学家们被迫穿越浩瀚宇宙,寻找适宜人类生存的星球。
这一想象出来的故事情节,暗含着人们对于粮食安全的忧虑与考量。粮食安全,关乎经济的健康发展,关乎社会的和谐稳定。对于我国而言,解决好十三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是国际国内复杂局势下掌控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国家安全大局的基础。不久前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坚持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在这些背景下,极为平常、俗称土豆的马铃薯一下子火起来了。农业部年初发布消息称,今后要通过推进马铃薯主粮化,因地制宜扩大种植面积,在不挤占三大主粮的前提下,由目前的8000多万亩扩大到1.5亿亩,把马铃薯亩产量提高到2吨以上,让马铃薯逐渐成为我国第四大主粮作物,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更多保障。
为何要实施这一举措?扩种马铃薯成为我国主粮作物,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何在?且听我们一一细说。
凭什么瞅中“小土豆”?
——理由:营养高耐储存,主粮化潜力巨大
马铃薯是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在我国种植历史已有400多年。不久前,马铃薯突然地位“升级”,被宣布将成为继水稻、小麦、玉米之后的我国第四大主粮作物。有网友调侃“这种转变有点想不到”。连日来,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关于“小土豆”的讨论很多。
何为“主粮”?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戴小枫认为,“平时吃饭端在碗里、拿在手里的叫做主粮。”他解释:要成为主粮,一是看能否在较大区域内、大规模进行生产;二是看能否大量、长期储存;三是看能否为食用者提供一日三餐所需的营养。
在我国百姓的餐桌上,五谷杂粮和红薯都是主粮。目前,公认的“当家”主粮则是水稻、小麦、玉米。据传说,我国在神农时代就已播种水稻,因此水稻一直占据我国主粮“霸主”地位。
作为外来作物的马铃薯似乎没有那么幸运。尽管西方国家早已将其作为主粮食用了几千年,但我国的马铃薯加工技术一直难以突破。“马铃薯粉很难利用传统工艺被加工成馒头、面条等,直接影响它成为主粮。”戴小枫告诉记者,马铃薯一旦实现主粮化,势必会掀起我国历史上又一次膳食革命。
事实上,要变副食为主粮,马铃薯还真是“像模像样”。相比较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的营养成分一点也不低。马铃薯中含有丰富的钙、磷、铁等,被誉为食品领域的“第二面包”。同时,如果把马铃薯加工成全粉,则比面粉、大米要耐储存。
种植规模方面,多年来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8000万亩以上,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西北地区。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表示,未来10年,将通过推进马铃薯主食开发,因地制宜扩大种植面积,由目前的8000多万亩扩大到1.5亿亩,把马铃薯亩产量提高到2吨以上。
马铃薯要想成为国人的主食之一,难点在于深加工能力。长期从事传统食品加工与装备研究的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张泓告诉记者:“马铃薯中不含面筋蛋白,因此在制作馒头、面条等主粮化产品时,存在成型难、硬度大和不耐煮等问题。”为此,农业部将专门启动马铃薯主食开发战略,对解决相关问题做出了规划。
值得一提的是,在部队中常见的压缩饼干,其主要成分就是马铃薯。“未来经过全新技术改良,相信压缩饼干的口感将会大大改观。”戴小枫说。
我们的粮食不够吃么?
——非也,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锦上添花”
1月6日,马铃薯主粮化发展战略研讨会在北京举行。马铃薯主粮化与粮食安全的关系,引起与会专家热议。马铃薯主粮化,是不是由于我们的粮食不够吃?对此,广大网友也是颇为关注。
“可以负责任地讲,我们粮食连年增产,供给是充足的,国家粮食安全是有保障的。”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潘文博说。
我国耕地先天不足,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必须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我们一方面要守住耕地数量红线,另一方面要守住耕地质量红线,确保口粮绝对安全是不容置疑的。”潘文博介绍。
近年来,中央的支农惠农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粮食产量创造了十一连增的成绩。去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2142亿斤,比2013年增加103亿斤,同比增长0.9%。
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消息称,中国目前粮食总需求为6亿吨,粮食需求呈增长态势。中国粮食产量的不断提升,确保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潘文博认为,目前水稻、小麦、玉米的进口量仅占国内产量的2.4%,国内粮食供求基本平衡。
然而,要维持这种平衡却殊为不易。记者从农业部了解到,到2020年我国粮食需求增量将达到1000亿斤以上,但受耕地资源的约束和种植效益的影响,小麦、水稻等口粮品种继续增产的空间变小。在这种情况下提出马铃薯主粮化开发,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十分重大。
推进马铃薯主粮化开发,还在于过去那种资源消耗式的粮食增长方式已处于不可持续状态,目前迫切需要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突破,需要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另辟蹊径,需要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发掘潜力,需要在增加农民收入上提高成效。
潘文博认为:“在这一背景下推进马铃薯主粮化,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锦上添花’。”
潘文博介绍,马铃薯耐寒、耐旱,适应性强,种植起来更为容易,属于“省水、省肥、省药、省劲儿”的“四省”作物。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马铃薯不仅能正常生长,还能减少水分流失。此外,推进马铃薯主粮化还可优化粮食结构布局。在开发利用南方冬闲田领域,扩种马铃薯潜力巨大。
啥时候能成为新主粮?
——勿急,多管齐下,让国人乐于接受
受观念影响,我国民间素有“不把土豆当主粮”的说法。而事实上,马铃薯主食开发极有利于改善中国人的膳食营养结构。中国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孙慧生介绍,马铃薯除了营养价值丰富,还富含膳食纤维,脂肪含量低,有利于预防高血压和糖尿病。
联合国粮农组织很早就把马铃薯当作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并在种植面积、科研投入上给予其主粮地位的保证。目前,欧洲国家人均年消费马铃薯稳定在100斤至120斤,俄罗斯人均年消费量更是高达340斤。
在我国,受消费习惯等因素影响,马铃薯生产消费呈现增长速度不快、生产水平不高、发展参差不齐等特点。
要让马铃薯真正“变身”主粮,首先要解决口感和工艺问题。国人吃惯了水稻、小麦、玉米,现在要把马铃薯加工成国人乐于接受的主粮,需要科学规划,合理推进,用传统的主粮加工方式加工马铃薯制品,让其真正走上大家的餐桌。
其次是市场推广。目前,我国马铃薯平均亩产1150公斤,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0%,不到发达国家的一半。“造成马铃薯产量低的原因,一是缺少良种,二是缺少良法。”孙慧生说。
良种制约问题值得关注。中国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家介绍,我国的马铃薯产业,长期采用传统粗放的种植方式,导致马铃薯代代退化。目前我国8000万亩马铃薯种植面积中,有7000多万亩处于低产状态,潜在产能存在严重浪费。
此外,政策支持少,补贴低,也让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不高。我国75%的马铃薯种植区域都在山区,特别需要小型机械,但目前小型机械主要依靠进口。对此,中央财政已累计安排农业综合开发资金5.65亿元,实施马铃薯脱毒良种扩繁项目213个。尽管如此,目前对马铃薯的政策扶持力度还是明显弱于其他主粮,迫切需要加强。
毋庸置疑,实现马铃薯由副食消费向主食消费转变、由原料产品向产业化制品转变、由主粮的补充向第四大主粮作物转变,不仅需要国家政策支持,还需要科技工作者、马铃薯种植加工企业和广大薯农付出艰辛的努力。
“马铃薯‘变身’主粮,部队可以做出示范引导。”戴小枫认为,如果能在单兵野战食品领域,进行一些马铃薯主粮化的科技研发和相关应用,形成的有效经验可以向社会进行推广。这对于推进马铃薯主粮化之路,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