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工商之争切莫跑偏 应让制售假商家成“伤家”

作者:田楠 来源:证券时报
2015-01-31 08:33:16

  来源2015年01月31日 08:33:16证券时报

  两天时间,大战七个回合,阿里股价已跌破90美元,被美国王牌律所调查信息披露。但核心的假货问题岿然未动。

  海淘兴起,部分原因也是假货泛滥,被假货坑,被山寨骗,逼得人买个东西除了备齐银行卡,还得全程在线翻译伺候。假冒伪劣在中国历史悠久,网络购物平台自诞生之日便从实体市场继承了这道狠毒的魔咒。天天有人被坑,却又都习以为常,直到工商总局和阿里大作战,假货问题再次沉渣泛起。

  口水战的硝烟足以蒙蔽打假这个真问题,然而现在绝不是双方标榜正义性和价值观的好时候。因为一个国际化公司市值的剧烈变动,不是因为叫板公权力的监管瑕疵,而是反映了投资者对假货问题威胁企业长远发展的担心。舆论并非盲目,双方各打五十大板,痛过之后,要真正祛除假货的毒瘤,经营者的刮骨疗毒和监管者的壮士断腕怕是不能少。

  网络购物平台成为电子商务集散地,容纳千万倍于线下商场的容量,挣钱在于此,危机也在于此。由于消费者掌握信息不对称,制假售假的商家更为隐蔽,监管打击难度也就更大。虽说打假口号一直在喊,但阿里和工商的重点一直放在事后查处,售假者如狡兔三窟,仅靠配合举报和没收处罚,难以触其痛处。

  所以,和“必须站出来”以证清白的价值观相比,市场更需要肃清竞争价值观。淘宝网络购物平台是创新驱动的产物,但我们不能在这个平台上走老路子,价格战不是一招鲜,更不能成为竞争的主流手段。只靠压低价格,必然导致竞争形态的畸形,同时也给售假者钻了低成本的空子。市场发展在劣币驱逐良币之时,也驱逐了屡受伤害的消费者。

  在具体手段上,还是要依靠法律制度的完善。对于网络平台,要设立严格的准入制度,制定“有痛点”的处罚标准,必要时可以与工商营业执照挂钩,一旦制假售假便再无进入平台的可能。乱象之下,重典治之。但购物平台作为企业同时又承担公共服务,治理成本会影响运营收入,难免利剑高高举起却轻轻落下。这需要工商部门对新经济形式提供监管协助,必要时提供运营补贴等。

  制度的完善对监管者同样重要。有据可依,尤其是有科学数据的支持,可以摸清整体市场的脉络,也可以让监管层说起话来腰杆直、嗓门亮。科学与制度,是随意执法和情绪执法的反义词。

  除了客观条件的改进,现在是把双方的“玻璃心”从自我怜悯中捞出来的时候了。投诉公权力,可以,民告官是民主精神的进步;公开《白皮书》,可以,信息透明化有利于公众掌握监督情况。但前提是,不要用情绪和所谓正义裹挟了正常交流,否则,恐怕只会让制假售假者偷着乐。(记者 田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