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劳动法典的时机是否成熟

来源:检察日报
2015-01-31 09:01:13

制定劳动法典的时机是否成熟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黎建飞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劳动法是否到了该修改的时候?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黎建飞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记者:20年来劳动法给人们带来怎样的变化?

  黎建飞:劳动法出台之前,我国的劳动关系完全靠政策调整。由政策规定招工指标、工资总额、工资级数。1995年1月1日,我国首部劳动法实施之后,劳动关系开始由法律调整。

  劳动关系是逐渐完善的。比如人们对劳动合同的签订,最初更多的人认为是走过场。而随着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人们开始意识到,不签订劳动合同就要付出很大代价,所以现在人们对待劳动合同非常认真,而且会主动去较真。

  劳动法的最大贡献在于,将过去的固定工、临时工、轮换工等多种用工形式,转换为社会主义市场竞争条件下的劳动合同制用工模式。劳动法第16条第2款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从此便终结了固定工的用工制度。而且,劳动法实施后,取消了固定工、临时工等划分,被用工者只有一个概念,就是“劳动者”。

  记者:劳动法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但为什么很多人认为这部法离自己很远?

  黎建飞:劳动法与刑法、民法最大的区别在于,如果没有实施条例,这个法根本没用。因为,劳动法在起草时就有一些疏漏。考虑到实施过程中将出现的问题,原劳动部在劳动法实施前制定了《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同时还从1994年9月开始,陆续制定了23个与劳动法配套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其中,上报国务院审议的法律、法规(草案)有6个;部门规章17个。有些规定现在还在适用,而且是行之有效的。比如《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4条规定:“工资支付主要包括:工资支付项目、工资支付水平、工资支付形式、工资支付对象、工资支付时间以及特殊情况下的工资支付。”而《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中关于依据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年限,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最多不超过十二个月,工作时间不满一年的按一年的标准发给经济补偿金的规定,弥补了劳动法操作性不强的缺陷,为劳动法在当时实施提供了可操作性条款,而且也为后来的劳动合同法制定中有关经济补偿金的规定创造了条件。

  离开这些配套法律法规、部门规章,人们在应用劳动法、社会保障法时可能会感觉不好用、不解渴。

  记者:随着社会的发展,欠薪、劳务派遣等新问题的出现让劳动法面临着新的挑战。您认为修改劳动法的时机是否成熟?

  黎建飞:20年间确实发生了很多变化,最明显的是退休年龄。现行劳动法规定的退休年龄是女55岁,男60岁,这个年龄来源于1951年2月26日政务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1953年、1956年经过两次修订)。《条例》第15条规定,养老待遇的规定:甲、男工人与男职员年满六十岁,一般工龄已满二十五年,本企业工龄已满十年者,由劳动保险基金项下按其本企业工龄的长短,付给养老补助费,其数额为本人工资百分之三十五至百分之六十,至死亡时止。乙、女工人与女职员年满五十岁,一般工龄满二十年,本企业工龄已满十年者,得享受甲款规定的养老补助费待遇。当时人均寿命预期是48岁。但现在人均寿命预期是76岁,还沿用当时的规定来界定法定退休年龄,显然不合时宜。所以,延迟退休年龄,非常必要。

  还有就是工资问题。工资是劳资双方集体谈判的结果,国家在工资上可以做的只有两件事,一是规定最低工资标准,二是个人所得税的调节基数,对高工资的人会多扣税。劳动法实施前,全国都是统一的八级工资制。改革开放后,没有了“几级工资”的概念,用人单位除按国家规定保障最低工资外,其他都可以自行调配,不受法律约束。这也是劳动法没有规定的。

  此外,保姆等家政人员至今没有纳入劳动法调整范围,大学生暑假实习受到伤害也不受劳动法保护,还有劳务派遣中产生的纠纷问题,都是劳动法需要解决的问题。我认为可以考虑适时作出相应的修改。

  还有人提出制定劳动法典,把所有内容都集中在一部法典中。我认为,现在时机还不成熟,因为各种关系还在变动中。比如,社会保险即将并轨,具体措施还没有出台。而且,把所有相关的法律、规定整合在一起,也是非常麻烦的事情。

  制定劳动法典的时机是否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