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一号文件刚刚印发,里面有许多新思想、新部署,这里主要谈农业补贴。
我们知道,农业是弱势产业,同时又是基础产业、战略性产业,因此国际通行的做法,要对农业进行支持补贴。我国从本世纪初开始,逐渐建立了对农业发展的支持体系,包括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对我国农业生产起到了极大的保障和激励作用。现在,不少农民农业经营收益中,农业补贴所占的比重已经很大,甚至成为主要收入。这说明农业补贴对农民增收、对农业发展至关重要。
未来,农业补贴当然还要增加。正像一号文件中所说,要优先保证农业农村投入。这句话放在当前的形势下,显示出它的分量和针对性。因为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收入增幅下降不少,财政支出的方向难免会有所调整,这种情况下,中央明确,农业农村的投入处于优先保障的地位。这显示了中央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视。
但是补贴并不是有钱就可以任性。首先,同样的钱花出去,要达到更好的效果;其次,有的补贴如果仍是简单在数额上做加法,已经开始受到WTO规则的限制。按照入世协议,我国农业微量许可的补贴是8.5%。这个8.5%有两层意思,一是对农业的全部补贴不能超过农业总产值的8.5%,二是粮棉油等特定农产品,其补贴不能超过该品种总产值的8.5%。照此标准,我国前期实行的几项补贴继续增加的空间已经不大。
怎么办?补贴也要讲方法。这次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保持农业补贴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逐步扩大“绿箱”支持政策实施规模和范围,调整改进“黄箱”支持政策。这就是我国农业补贴在未来的新取向,就是把更多的补贴资金、以后新增加的补贴资金尽量装进“绿箱”中去。
何谓“绿箱”“黄箱”?简言之,就是看该政策会不会对农产品市场造成直接明显的扭曲性影响,如果不会,就属于“绿箱”政策;如果会,就属于“黄箱”政策。“绿箱”“黄箱”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不受WTO规则限制,后者则受限制。我国目前实行的农业补贴基本属于“黄箱”政策,不能超过上面提到的8.5%的限额,这是我国农业补贴必须要做出调整的原因。
调整的一个通行办法,是把对农产品的价格补贴变为对农民的收入补贴,比如目标价格政策,去年我国开始对新疆棉花和东北、内蒙古的大豆进行试点,这种补贴方式就属于“绿箱”政策,可以不受限制。另外,大力发展农业保险,通过保险的方式来保障农民收入,也是普遍的做法。同时,农业补贴新取向也意味着,政府将在更广泛的领域,如农业科技、水利、环保、农村基础设施、农业社会化服务等方面,持续加大支持力度。(高远至)
让新闻有深度,让思想有温度,新华网微信公号(微信号:newsxinhua)带给你不一样的阅读体验。扫一扫,打开世界新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