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乡愁纽带凝聚各方力量共建我们的家乡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15-02-03 09:45:29

  要建设广大农村,仅靠农村留守的老人、妇女、儿童不行,仅靠有限回流的农村劳动力也不行,必须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形成推动农村更快发展的合力

  “要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传承乡村文明。”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这段表述,让充满人文情怀的“乡愁”再次成为治国理政的热词,对于凝聚各方力量直面“三农”新挑战,破解“三农”新困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心城市的财富效应、沿海地区的就业机会,形成了强大的“虹吸效应”,吸引着广大劳动力向城市积聚。在人口红利的作用下,城市得到快速发展,而广大农村的“空心化”现象却日益显现。曾经生机勃勃的农村,如今很多地方只剩下妇女、儿童、老人留守,发展乏力。当我们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后回首,才猛然发现生养我们的广大农村,大多还“涛声依旧”,曾让我们魂牵梦绕的原乡,几乎成为回不去的“梦里老家”。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我们要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不能没有农村的小康;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所追求的人民幸福,当然是包括农民在内的所有中国人民的幸福。当前,我国还有14个连片贫困地区、12.9万个贫困村、2亿左右的贫困人口。这一现实,成为横亘在全国人民共同富裕前进道路上最大的“拦路虎”,也是实现全面小康最为艰巨繁重的“硬骨头”。把关心农村发展的所有力量都聚拢起来,在接下来的五六年时间里,加快农村发展,是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紧迫需要。

  近些年来,城镇化浪潮在全国极为迅猛,新型城镇化也成了国家的一项重要战略,但“农村怎么办”仍然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课题。尽管如西方哲人所言,“人们聚集到城市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但对于具有十多亿人口的中国而言,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不可能都居住在城市中。不仅是因为我们的城市容纳不下这么多的人口,还因为并非所有人都愿意一直居住在城市。专家估计,我们的城镇化发展到相对成熟和稳定的状态,仍会有四五亿人生活在农村。农村,依然会是我们不可舍弃的生活家园和精神家园。

  “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这一充满温情的表述,体现出党中央对于谁来建设农村、如何建设农村的深谋远虑,体现出党中央着眼于中国国情的实事求是态度。农村绝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物质意义上的空间场所,同时也是众多中国人远行的动力源泉。“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无论身处何方,生于斯长于斯的农村,仍是我们心中不灭的思念;即便生在城市,农村也依然是我们教育下一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底气所在。

  工业反哺农业,我们可以从农业税收的减免、扶持农村发展等政策倾斜上看到;城市携手农村,我们可以从农村直供城市超市的新鲜蔬菜中窥见。要建设广大农村,仅靠农村留守的老人、妇女、儿童不行,仅靠有限回流的农村劳动力也不行,必须“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才能形成推动农村更快发展的合力。

  “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是一种发展的设想,更是一种良知的召唤。现在很多居住在城里的人,不少都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喝着农村的山泉水长大,受着村民的爱护而成才。面对发展滞后甚至依然贫苦的农村,支持家乡建设,力所能及地出一分力,是知恩图报这一传统文化精神的要求和体现。

  支持家乡建设不仅是一种倡导,更应成为一种自觉。每个人都有家乡,家乡历史文化的发掘与传承,家乡经济发展的牵线搭桥,家乡风景的一次重逢,甚至自觉去市场消费一点家乡的物产,每个人都可以为家乡的发展做些什么。当然,要把农村建设好、发展好,也需要各级政府创造良好的条件,如此才能让乡情乡愁成为凝聚各方力量的纽带。当我们心手相牵,每个人的力量聚沙成塔,我们心中的乡愁,必将化为强大而持久的动力,换来广大农村的更快发展,并惠及我们每一个人。(俞夫)

以乡愁纽带凝聚各方力量共建我们的家乡

  让新闻有深度,让思想有温度,新华网微信公号(微信号:newsxinhua)带给你不一样的阅读体验。扫一扫,打开世界新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