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镜率”最高与最低的街名

来源:广州日报
2015-02-04 15:55:17

  几乎每座城市都有一条“中山路”,一条“解放路”。那么,中国“出镜率”最高的街名是什么?

  (文章来源:壹读 by周峰)

中国“出镜率”最高与最低的街名

  在中国,“中山”、“胜利”、“解放”是最常见的路名,“斯大林”、“列宁”以及山东一个县城的名字,也是大城市命名街道的一种选择。

  有人似乎为“路痴”找到了借口——《广州日报》7月9日报道说,在互联网问答社区知乎网上,有用户总结出了一个“出镜率最高的街道名排行榜”,其中“中山路”一度是排名最高的街道名,理由是许多人说“印象里我去过的城市都有中山路”。

  其实这样的印象并不准确。据数字地图服务提供商高德地图提供给壹读的统计数据显示,在中国各地的街道中,名称中包含“中山”二字的路共有549条,还不到第一名的一半。准确地说,“中山路”在高德地图提供的排行榜上,只能进入Top20。

  那么,中国“出镜率”最高的街名是什么?

  “解放”反动地名

  在回答上面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在街道命名上,哪些关键词比“中山”还热。

  排在“中山路”前面的路名,大致分为四类——

  有四个像“幸福”、“光明”、“平安”、“和平”这样祈祷式的名字;

  有四个诸如“振兴”、“团结”、“胜利”、“建设”这些口号式的命名。

  还有六个命名与提示街道方位有关,比如“迎宾”、“环城”、“滨河”、“朝阳”、“中心”、“广场”路。一般来说,连接城市与机场之间的道路都叫“迎宾路”。

  剩下五个街名则带有浓郁的时代色彩。它们分别是“建设”、“文化”、“解放”、“新华”、“育才”路。

  这其中,建设路以1185条的规模,位列“出镜率”排行榜的第二名。相当一部分建设路的修建背景,是在解放之后头20年的一系列五年计划期间。比如山西太原的建设路就是在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期开工。

  解放路则有821条。据公开资料显示,解放路多是在1949年之后更名而来,而更名之前,许多路原名为“中正路”,也有的之前叫“林森路”(林森曾任国民政府主席),比如重庆的解放路,在1959年之前就叫林森路。

  民国时期,“中正路”曾经是国内常见的道路名称之一。上世纪50年代初,《浙江日报》刊登了一封来信,建议给建国前的反动路名重新起名。复信肯定了读者的建议,表示正在研究方案。不久后,杭州市路名变更计划出台,其中最显著的路名变更,是“中正路”改名“解放路”。

  随后全国各地“中正路”的“待遇”和杭州大体相同,纷纷作为反动地名被更换,“解放路”成了大多城市的选择。解放之初,上海市对反动地名的“改造”,采用的是“异曲同工”的办法,上海的中正路没有以解放路替代,而是以抗战革命根据地延安取而代之。淮海路和瑞金路也是解放后得名,前者是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决定性战役,后者则是红军开始长征前苏区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

  而将许多街道更名为中山路,主要集中在1925年孙中山逝世之后以及1945年抗战胜利时。不过,虽然都叫中山路,每个城市这条路的功能却不一样。

  南京是最早出现中山路的城市,这条街在南京起到的作用很直接:划出了城市的绝对中轴线——南京举办安葬孙中山遗体的奉安大典时,从迎灵的码头到安葬的中山陵这条路线,就成了中山路,随后民国政府的各种机关陆续占领这条道路的两侧,催生出了一块城市黄金地带。

  在上海,城市管理者命名中山路的意图又不一样:阻隔租界继续向外扩张。

  仅仅看一下现在的上海地图,就能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中山路几乎将整个城市围了起来。这是因为上世纪20年代上海的租界曾不断拓界,作为应对,当时的上海市政府围绕租界修了一圈公路,命名为中山路。事实上这个办法也确实遏制住了外国人越界筑路的冲动。

  北京曾经也有中山路,位置在天安门两侧,就是现在长安街最中心的那一段。

  更多的城市里,中山路都位于传统意义上的商业中心区。所以现在有许多中山路已经发展成了步行街。比如在厦门,中山路就是一条通向大海的商业街。

  上海许多街道以山东县城名命名

  其实你也可能猜到了——排名第一的街道命名就是“人民路”。

  高德地图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各城市当中有1238条“人民路”。公开资料显示,许多人民路是在解放之后更名的,也有一部分是在文革时期更名的,比如江苏南通、广东广州的人民路。

  如果从单个城市来说“出镜率”,每个城市的情况又不一样。其中最独特的要数上海。

  前面提到中山路将上海的租界包围起来只是奇特之处之一,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其实在租界内,各条街道都以中国版图内的城市命名,简单来说,就是北边的街道用中国北方的城市命名,南边的街道必定是广州这样的南方城市,诸如此类。

  所以俯瞰当时整个租界内的街道,就是一个微缩的中国城市分布图——据说这也是在这里的外国人想出来的办法,因为租界内各国势力林立,每个国家都希望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命名街道,始终谈不拢,最终就达成了这样的一个妥协性决定。

  而这样的命名方式,在解放之后也深深影响了上海现在的街道命名。1949年国民党当局迁台之后,这一套街道命名方式也带到了台北,于是,台北街道名称的分布也和上海一样。

  再往更小的街道走进去,你会发现上海街道使用山东地名的情况特别多。媒体报道称,上海市区以山东地名命名的街道有四五十条。当然,这种情况主要分布在浦东新区,因为新区之于上海的位置,正如山东之于中国的方位。

  更细致的不同在于,很多浦东新区的街道名直接来自于山东的某些县的名字,有些甚至是镇的。比如柳埠路的名称,对应的是山东南部山区的柳埠镇。这种情况在其他一线城市极为少见。

  媒体报道说,不少山东人把这一现象归结为山东籍南下干部的故乡情结。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山东积极参与了浦东新区的建设与开发,为纪念这一历史进程,浦东新区很多道路就以山东地名来命名。对于这种猜测,上海市浦东新区地名办相关负责人并不否认,他认为命名过程中确实考虑了一部分山东籍南下干部的感情因素。

  洋气的街名反倒在东北

  前面说的都是“出镜率”高的街名,也有很多街名,因为各种原因“出镜率”很低——也就是很少有重样的。

  一种是直接以经纬度来命名街道的。

  安徽省六安市就以“经/纬+数字”、“方向+数字”的组合命名开发区道路。当地皖西学院的学者认为这种方法虽然简便,但与六安当地没有联系,最主要的问题是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缺失。

  以“经/纬+数字”命名道路的济南也有类似的困扰。2008年,奥运圣火传递途经济南市,《南方周末》刊文感慨济南是座“缺乏描述的省会”。路名成了反面教材:“历史的遗迹却很少可以找见,济南人更是将城内的23条道路用经一到经十一、纬一到纬十二草草命名了事。”

  另一种很少重样的街道名,是“买”来的。

  2003年,成都市政府发布了《关于在全市实施地名冠名权有偿使用的通知》,尝试对新建的非主干道路等有偿冠名。

  冠名的做法很快在四川省流行了起来。据四川省民政厅的媒体公开资料显示,四川省曾有20多个县市区对新建道路进行过有偿冠名。民政厅认为“取得了双赢效果。”

  但对此早就有过尝试的上海来说,事情远远没有“双赢”那么简单。据《瞭望新闻周刊》报道,上世纪90年代,上海市开发浦东新区时也尝试过有偿冠名的做法。但实验在两三年后停止,被冠名的道路也陆续恢复原名。原因是被某一企业冠名的道路,对其他企业的投资吸引力反而会降低。

  同样的问题广州也有考虑,2008年,广州不再允许以企业名称冠名市政道路。除了与上海类似的原因之外,企业破产后,政府还有可能要重新对道路招标冠名。

  成都市最终也在2011年后准备放弃当年的做法。今年4月,《成都市地名管理条例(草案)》开始公开征求意见。《华西都市报》介绍,如草案通过,成都市将不再出现带有企业名称的新地名。官方解释是这些名称“很难引起市民共鸣”。

  还有一种“出镜率”极低的街道命名,它的出现是历史遗留产物——比如在辽宁大连、新疆伊宁,现在还有斯大林街。

  在大连,有二条斯大林街。一个历史背景是,当年大连旅顺由苏联红军解放。现在,大连的旅顺依然有一条街以列宁的名字命名。而在长春,曾经也有一条斯大林大道,现在已经更名为人民大街。

  国务院在上世纪80年代曾经下文要求,各地在命名街道时不使用外国城市名。但还是有一个例外:哈尔滨有一条街道叫埃德蒙顿路。加拿大城市埃德蒙顿是哈尔滨的友好城市,在哈尔滨修筑这条路时,埃德蒙顿就已经在自己的城市中重新命名了一条路叫“哈尔滨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