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午餐”的观念要转变?
明明是做公益,却因为收费的事,让参与公益服务的人畏畏缩缩。这似乎不是公益组织想要的结果。
谈跃表示,他们这支公益维修队,目的就是把最大的利益让给居民,是不以赢利为主要目标的少量盈利,收费也是为了维持这支维修队伍的生存。目前,他的“微服网”维修队共有5名成员。其中3人是应聘来的,每个月都要发工资。由于公益维修队处于初创阶段,因此,收入基本是“入不敷出”。除了3名工程师发工资外,他和另一个朋友在“微服网”参与服务时,暂时完全没有工资。“如果我自己也领工资,估计这个公益维修队去年就散了。”谈跃说。
就在今年1月初,谈跃的公益维修队的网站“微服网”得到园区科技局的赞助,成立了苏州园区睿拓思科技服务中心,并且成为园区科技局支持下的“云彩”智慧社区示范项目。在园区科技局和园区社会创新发展中心的牵线搭桥下,谈跃已经在园区湖东枫情水岸、第五元素、东湖大郡这三个社区设立了“微服网”的服务点,而服务点的设备和装修,也都是谈跃自己出资投入。目的就是方便群众维修。今年,园区拟在湖东设立8个“微服网”示范点。
苏州工业园区信息化推进联盟协会秘书长徐泰伟认为,做一件公益事,非常容易,但要当成事业,要发展这项公益事业,就比较艰难,因为你要生存,要为社会提供实在的服务,但又不能靠社会或政府来施舍给你。所以,适当赢利是必要的。
做公益不能忽略“市场化思维”
“社会组织做公益项目,也要运用市场化思维。”徐泰伟说,像谈跃一样的人群做公益,也要发掘自己的商业价值,因为有些商业企业需要通过公益组织或慈善组织提升自己的影响力。而公益组织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平台为有需要的企业搭台宣传。这样,企业可以出钱为公益活动买单,而公益服务的对象(居民或会员)就可以享受更多的优惠甚至免费服务。因此,徐泰伟建议社会公益组织可以大胆尝试这一市场化思维和做法。
“公益和商业的区别,并不在于公益是免费的,商业是收费的,而在于收费的目的。公益的最终目的在于帮助社会的弱势群体,关注社会问题的解决,而商业的目的在于赢利,在于股东利益的分红。”昨天下午,苏州科技学院人文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副教授陈建兰告诉记者,即使是公益活动,亦是有成本的。比如公益组织办公场地和设备、活动的物资、维修的成本、人员的工资等等。既然有成本,就要有人来买单。
那么,谁来买单呢?陈建兰表示,可以是政府买单,也可以是其他组织或个人买单,当然,也可以由服务对象自己来买单。目前,较为常见的方式是政府买单。然而事实上,全部由政府买单并不现实,因为政府并没有这么大的财力。期望和现实落差的结果便是,公益机构常常面临生存的难题,而服务对象也有一些微辞。在此情形下,转变思路非常重要。一些公益机构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努力地在“自造血”,适当向服务对象收取费用便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而且,由服务对象来买单或部分买单,亦有其好处,一方面可以让服务对象珍惜现有的服务;另一方面也可以促使公益服务的提供者提供更佳的服务。(张登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