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发
国际经验表明,城镇化是自然的历史进程,如果顺势而为,完善引导,城镇化将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如果走得不好,可能会带来诸多矛盾和问题,患上“城市病”,影响现代化进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与此同时,各地纷纷开展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探索。在此背景下,新型城镇化研究成为当下中国学术研究的一个热点,大量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笔者认为,只有正确领会中央精神,深刻总结地方经验,才能使学术成果真正发挥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功能。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城镇化,要求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依托。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遵循发展规律,积极稳妥推进,着力提升质量”。在研究中,我们要将中央有关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精神看作一个有机系统,放在一个整体内加以研究,在准确了解其背景的同时,作出全面理解,切忌以偏概全。
要关注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城镇化出现问题,很多时候都是由其背后的“人”的因素导致的。当前我国城镇化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土地的城镇化快于人的城镇化,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严重滞后。城镇化不仅仅是人口进城,还关乎人的各种利益。“人”在现实中也不是铁板一块,不同职业、不同阶层的人有各自不同的意见,而且人民群众的利益尚有根本利益和眼前利益、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全面利益和局部利益之分。中央提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中必须要时刻关注“人”、全面衡量“人”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