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说”互联网弱冠之年

作者:陈晶晶 来源:人民邮电报
2015-02-06 07:32:24

  2014年是我国全功能连接国际互联网20周年。从呱呱坠地到20弱冠,20年间,我国网民数已达到6.49亿,他们可以享受335万个网站带来的互联网服务;当年拨号上网的“猫”已经可以被放入博物馆,现在手机接入互联网成为八成以上网民的选择;各类应用在兴衰间迭代,论坛、空间仿佛刚成明日黄花,O2O、互联网金融又当仁不让地站在了舞台中央……在此,我们不妨通过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发布的数据,来仔细看看我国互联网弱冠之年的模样。

  中国互联网接入20年:从工具到必需品

  我国全功能连接国际互联网20年来,各类互联网应用不断丰富。一方面,互联网的发展带动商业模式不断变化,各类创新应用层出不穷;另一方面,互联网对网民生活的渗透程度不断加深,互联网早已从网民的休闲娱乐工具,转变为日常工作、生活的必需品。

  网民结构优化

  20年间,中国骨干网、宽带网络等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大大提升,IP数、域名数、网站数等互联网基础资源数量均已步入国际先进行列。此外,中国网民数在2008年6月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

  网民规模稳定增长,但城乡不平衡问题仍然显著。根据CNNIC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1997~2000年间,随着瀛海威公司面向普通家庭开放互联网服务,以及随后搜狐网、人民网的上线,中国互联网发展进入活跃期,网民数量呈现翻番式增长,1998~2000年3年间增长率分别高达238.7%、323.8%和152.8%。进入21世纪的前10年,随着中国互联网从泡沫破灭后逐渐恢复并进入Web2.0时代,互联网应用不断创新带动网民总量持续高速增长。自2009年起,我国网民增速持续放缓,发展进入平台期。

数“说”互联网弱冠之年

1999~2014年各类互联网应用普及率

  从网民绝对规模来看,我国无疑是互联网第一大国,但从网民结构来看,我国的互联网普及仍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尽管农村地区网民规模也保持较快增速,但其互联网普及率仍然远低于城镇地区。截至2014年12月,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28.8%,相比2013年仅提高了0.7个百分点。中国城乡互联网接入鸿沟的存在,让广大的农村地区居民“处于这一鸿沟的不幸一边,就意味着他们很少有机遇参与到我们以信息为基础的新经济当中,也很少有机遇参与到在线教育、培训、购物、娱乐和交往当中”。互联网应成为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的有力工具之一,解决城乡数字接入鸿沟,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应用蓬勃发展

  纵观1999~2014年网民各类应用的使用情况,在互联网不同的发展时期,受网民欢迎的应用类型也有所不同。总体上,网民对互动参与和信息获取类应用的使用水平一直保持高位;娱乐类应用随着网络游戏的火热发展迅速升到高位,但2007年后呈现稳中有降的趋势;商务交易类应用从2005年起迅速升温,到2014年时已有接近一半的网民利用互联网进行购物、支付等活动。

  2004年以前是个人互联网应用发展的初期阶段,各类互联网应用结构稳定,以即时通信、电子邮件、免费的个人主页空间和论坛/BBS为代表的互动参与类应用的使用率最高。由于能够接触到网络的人群集中在高校,BBS受到欢迎;电子邮件成为在带宽有限情况下的热门应用。网络娱乐类应用受限于互联网内容的丰富程度和网速的限制,还未呈现出发展活力,仅是文字网络游戏开始盛行,一些棋牌类游戏开始萌芽。其间,互联网商业模式仍在探索建立中,商务交易类应用才刚刚萌芽。

  2004~2007年,个人互联网应用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以博客、播客、RSS等为代表的具有自组织、个性化特征的Web2.0技术使网民成为互联网内容的重要提供者和传播者,互联网从最初的网站向网民单向传递信息,发展到网民与网站之间的互动,形式从以文字为主,发展到图像、视频等更为丰富的形式。其间,网络娱乐应用的上升最为显著,网民休闲娱乐需求得到释放,网络游戏的普及率由2002年的18.1%提升至2007年的59.3%、网络音乐从13.4%提升至86.6%,网络视频更是在2004年之后出现井喷式增长,使用率从2.2%一路飙升至76.9%,固定宽带建设的成效、互联网接入速度的提升,以及宽带点播的普及、视频网站的兴起都是网络影视扩散的动因。

数“说”互联网弱冠之年

1997~2014年我国网民规模

  2008年以来,各个细分领域均迎来了高速发展,网络招聘、网络教育、网上旅行服务、网络游戏、即时通信,以及网络音乐市场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均在两位数以上;同时,个人互联网应用结构开始从重娱乐向重商务转变。网络娱乐出现淡出互联网应用发展格局的态势,网络音乐、网络游戏、网络文学已经进入发展瓶颈期,仅网络视频持续缓慢上升。电子商务市场大力兴起,购物、支付、网银和团购等电子商务应用用户规模整体大幅度上涨。从2011年开始,淘宝连续3年创造“双11”销售奇迹,开启全民网购的新消费时代,CNNIC的调查显示,2011~2013年间,网民网购花费占总花费的比例快速上升,分别为10.32%、13.12%和17.76%;2010年,O2O模式热潮涌现,团购市场蓬勃兴起,在爆发式增长后回归理性,逐渐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给住宿餐饮、院线等传统线下消费市场带来新的增长点;作为非标准品类的旅行预订类产品融入互联网,催生了携程、同程、去哪儿等一批优秀的在线旅行预订企业;2013年,互联网金融成为热点,余额宝引发的“鲶鱼效应”对传统金融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推动传统金融更快地拥抱互联网。总而言之,这一时期内中国互联网的商务化特征不断增强,互联网作为经济平台的价值不断凸显,中国电子商务市场的发展博得了全世界的关注,不仅网络零售市场规模上跃居成为世界第一,而且其影响力之大,已经远不再局限于互联网产业自身的发展,而对社会、文化、经济、政治都带来了深刻的变革。

  接入设备多样

  中国移动互联网整体行业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发展态势。2006~2009年,移动互联网普及率快速上升,手机网民规模翻番增长;2009年之后,手机网民规模稳定增加,在整体网民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手机上网成为拉动中国网民总体规模攀升的主要动力;到2012年,手机已成为我国网民的第一大上网终端;2014年,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85.8%,使用平板电脑的比例达34.8%。2014年,我国电信产业正式进入了4G时代,4G网络正在以更快的通信速度、更低的资费及对大数据量传输的承载力,将在未来极大促进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2014年,互联网企业围绕“客厅”展开激烈的竞争,电视正在成为重要的互联网接入设备,CNNIC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网民使用电视接入互联网的比例已达15.6%;同期,根据工信部发布的数据,我国IPTV用户已达3363.6万户。网络电视作为传统电视与OTT电视的混合形态,其业务将进一步与终端融合,使得电视将成为具有通信、互联网、电视功能的综合数字化家庭终端。如果说手机是传统互联网的移动革命,那么网络电视或将成为网络社会的客厅革命。

  91.2% 移动端即时通信使用率超PC

  即时通信作为最基础的互联网应用,在电脑和手机端的使用率均位居第一,并随着网民数量的增长而持续扩大,CNNIC数据显示, 截至2014年12月,我国即时通信网民规模达5.88亿,比2013年底年增长了5560万。即时通信的总体使用率为90.6%,较2013年年底增长了4.4个百分点。而手机即时通信网民数为5.08亿,较2013年年底增长了7683万,年增长率达17.8%。手机即时通信使用率为91.2%,较2013年年底提升了5个百分点。

  手机即时通信使用率超过PC端,未来将尝试提供更多服务。从即时通信发展趋势来看,手机因其随身性、个人性、便捷性等特点与即时通信功能更加切合,随着智能机的普及和价格的逐渐降低,手机即时通信使用率已经于2014年年底超越PC端。未来,即时通信工具除语音聊天、视频聊天等功能外,还将以广告、支付等新服务作为主要发展方向。如何在留住现有用户的情况下吸引更多用户,并为用户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专业服务将成为即时通信未来发展的新课题。

  实时通话类即时通信可能冲击传统运营商通话业务。实时通话类即时通信是在WiFi网络覆盖的基础上向即时通讯软件中加入免费通话功能的新型即时通信工具。之前PC端的很多聊天软件都具有类似的功能,但随着实时通话功能在无线端即时通信上面的使用,使得这一功能上升到了与传统手机通话同等的模式,加之“免费通话”的宣传口号,让传统运营商的处境再次受到关注和讨论。从传统即时通信工具的普及到各类拥有独特新功能聊天工具的出现,传统通信运营商一直在遭受技术创新带来的一系列挑战,并迫使其不得不面临转型问题,而实时通话类即时通信的出现,则可能成为对传统通信运营商通话业务的一次新冲击。(郭悦)

  66.7% 网络视频进入平稳发展期

  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4.33亿,较去年年底增加478万人,用户增长率为1.1%,整体规模仍在增长,但增长率已明显放缓。网络视频用户使用率为66.7%,近5年来首次下降。网络视频对新增网民的拉动作用减弱,行业步入平稳发展期。

  近两年,整体网民的互联网使用行为不断地向手机端转换,庞大的移动网民规模为手机视频的使用奠定了用户基础,再加之网络环境的提升以及视频厂商在客户端的大力推广,手机网络视频用户规模在近两年迅速增长。截至2014年年底,手机端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3.13亿,与2013年年底相比增长了6611万人,增长率为26.8%。网民使用率为56.2%,相比2013年年底增长6.9个百分点。手机视频的用户规模和使用率仍然保持增长态势,但增速已明显放缓。

  2014年,中国网络视频行业的资本结盟仍在继续:4月,阿里巴巴和云锋基金出资12.2亿美金,两者联合持有优酷土豆18.5%的股份;上半年,迅雷完成3.1亿美金的融资并于6月在纳斯达克上市,目前的市值在5.5亿美金左右;10月,搜狐收购56网;11月,小米千万美元投资优酷土豆,同时,3亿美金入股爱奇艺,成为继百度之后的第二大股东。目前,除腾讯视频和乐视网外,处于行业前列的视频网站基本上都已经历资本结盟。

  硬件层面上,自2013年年底起,互联网行业刮起一阵智能硬件风潮,视频网站联合传统企业推出互联网电视、互联网盒子、视频手机等产品,试图布局“平台+内容+终端+应用”的全产业链业务体系。

  内容层面上,2014年,主要视频网站都打着“自制元年”的旗号,大力发展自制剧,也涌现出一批知名度较大的自制剧作品,但绝大多数自制剧难以自立品牌,广告价值不高,利润率低。为此,视频网站将目光投向版权上游的影视公司,通过投资来获取内容版权,以此摆脱强势的电视台对优质内容资源的控制。

  2014年,中国视频网站的格局基本稳定:过去半年内使用过网络视频的用户中,63%的用户使用过优酷网,排在首位;奇艺/爱奇艺、腾讯视频的品牌覆盖率都在55%左右,分列第二、三位;百度视频凭借自身平台的优势和海量用户的基础,与多家版权内容方合作,成为多家视频网站的流量入口,其品牌覆盖率达48.8%,排在第四位;土豆网、搜狐视频等有自身特色的视频网站的覆盖率也都在40%以上。

  近两年,网络视频用户持续从PC端向移动端转移,移动端成为视频网站竞争的主战场。2014年,主要视频网站在手机端的格局略有不同:优酷网在手机端的品牌覆盖率为48.3%,仍居榜首;腾讯视频、搜狐视频、PPTV网络电视在手机端的排名表现优于整体。

  CNNIC预测,在未来几年内,视频行业会朝着多屏幕、一体化的方向发展,PC、手机、Pad、电视等多屏幕协同发展,视频网站也会继续向内容制作和硬件设备上渗透,建设全产业链的业务体系。(谭淑芬)

  27.5%互联网普及率城乡差异大

  我国在推进互联网全面普及的工作上取得显著成效,互联网普及率的省间差异,从1997年的3.37下降到2014年的0.24,但发达省份与欠发达省份间差异仍较明显,进一步推动欠发达省份的互联网建设工作将成为一项长期工程。

  截至2014年12月,中国大陆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网民数量超过千万规模的达25个,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达12个。分经济区域看,东部地区10省份中,有8省份的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地区6省份中仅有1省份,西部地区12省份中有2省份,东北部地区三省中有1省,不同经济区域间互联网普及率差异非常明显。

  在城乡差别方面,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为27.5%,规模达1.78亿,较2013年年底增加188万人。城镇网民增长幅度较大,相比2013年年底增长2929万人。在整体网民规模增幅逐年收窄、城市化率稳步提高的背景下,农村非网民的转化难度也随之加大,未来将需要进一步的政策和市场激励,推动农村网民规模增长。

  尽管农村地区网民规模、互联网普及率不断增长,但是城乡互联网普及率差异仍有扩大趋势,2014年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农村地区34个百分点。造成差距的原因,部分在于城镇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农村互联网普及推进工作的成果,根本则是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妥善解决城乡数字鸿沟的方法仍然需要进一步探索创新。(柯文)

  2%互联网理财脚步放慢

  2014年全民理财风生水起,互联网金融让理财变得更简单、更方便、更透明,作为一种新兴理财渠道成为百姓茶余饭后的热议话题。CNNIC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互联网理财产品用户规模为7849万,较2014年6月增长1465万人,在网民中使用率为12.1%,较2014年6月使用率增长2%。

  自2013年6月余额宝引燃互联网理财热潮后,各种理财工具竞相推出,互联网金融百舸争流,在其发展之初的一年时间内用户规模呈现爆发增长,达到6383万。但进入2014年下半年,已基本结束了其用户规模爆发式增长的态势,增速开始放缓,同时新产品扩容速度也有所放慢,主要归结于以下原因。第一,由于网络理财产品的购买便捷性、高流动性和其发展之初的高收益等特点使其潜在用户已很大程度得到转化。第二,受市场资金面持续宽松的影响,依赖于货币基金的网络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在不断下滑,产品收益从6%~7%一路下滑,目前年化收益仅维持在4%左右,网络理财产品自身的吸金能力在慢慢减弱。第三,2014年下半年中国股市的回暖,分流了部分原本流向互联网理财产品的资金,这也对互联网理财产品用户规模的持续快速增长造成一定影响。

  随着货币市场化进程的推进,货币基金优势的丧失,依赖于货币基金的传统理财产品发展遭遇瓶颈,随着而来的,将是互联网理财“2.0时代”的开启,为寻求更高收益,互联网理财产品不仅仅是货币基金范畴,将更多地对接保险理财、票据理财、P2P、众筹等领域,互联网金融开始朝着更加契合用户需求、个性化理财制定的方向发展。(王涛)

  3.04亿网企与银行支付博弈加剧

  CNNIC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使用网上支付的用户规模达到3.04亿,较2013年年底增加4412万人,增长率为17%。与2013年12月底相比,我国网民使用网上支付的比例从42.1%提升至46.9%。与此同时,手机支付用户规模达到2.17亿,增长率为73.2%,网民手机支付的使用比例由25.1%提升至39%。

  2014年第三方网络支付业务的灵活性与创新性一定程度上倒逼传统银行改革,银行业的监管制度不断约束第三方网上支付业务金融安全。第三方网上支付在阿里巴巴、百度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的运作下已经具备了多种金融服务能力(消费贷款、中小企业贷款、小额理财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传统银行业务,对现有的监管制度带来一些挑战。

  2014年第三方网上支付和银行卡支付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对决,形成当前多元化主体并存的局面。2014年春节期间,互联网巨头通过“红包”和“网上叫车”业务快速占领移动支付市场。随后,各大银行积极推广手机银行业务,同时联合银联、运营商大力推行基于银联移动支付平台的NFC手机支付业务。

  2014年央行紧急暂停支付宝、腾讯的虚拟信用卡产品业务,第三方网上支付则推出“白条”、“花呗”业务曲线信用消费。央行的出发点在确保用户资金安全,第三方网上支付通过小额信用消费化解用户疑虑。此外,第三方网上支付正在积极拓展跨境消费支付宝和环球蓝联合作,对银行的海外退税服务形成竞争压力。预计,2015年第三方网络支付业务与银行业务的竞合博弈将表现得更加突出。(陈晶晶)

  2.36亿网购移动化全球化势不可挡

  截至2014年12月底,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3.61亿,较2013年年底增加5953万人,增长率为19.7%;我国网民使用网络购物的比例从48.9%提升至55.7%。

  纵观2014年我国的网络购物市场,主要呈现出普及化、全球化、移动化的发展趋势。具体而言,网购群体主流年龄跨度增大,向全民扩散。CNNIC数据显示,2014年最主流网购用户(20~29岁网购人群)规模同比增长23.7%,10~20岁以下网购人群用户规模同比增长10.4%,50岁及以上网购人群用户规模同比增长33.2%。网购人群中老幼的比例进一步提升,人群逐步从主流走向全民。

  跨境B2C业务开启彰显中国网络零售全球化发展趋势。随着中国消费者对海外优质商品的旺盛需求、中国制造在海外市场的畅销,以及跨境支付体验的不断完善,2014年跨境B2C业务在天猫、京东、苏宁等各大网络零售平台上线。阿里巴巴数据显示,“双11”期间,217个国家和地区在阿里巴巴平台上进行交易。至此,跨境电商在中国进入全球化大众消费时代。

  手机网购激发移动环境下消费,引领网络购物发展。2014年手机购物市场发展迅速。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手机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2.36亿,增长率为63.5%,是网络购物市场整体用户规模增长速度的3.2倍,手机购物的使用比例提升了13.5个百分点达到42.4%。CNNIC研究显示,手机购物并非PC购物的替代,而是在移动环境下产生增量消费,并且重塑线下商业形态促成交易,从而推动网络购物呈现出移动化发展趋势。(陈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