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高悬在民族天幕上的永恒明灯

作者:毛先金 来源:新华网博客
2015-02-10 08:55:00

春节,高悬在民族天幕上的永恒明灯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是中华民族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在其历史的发展演变中,不断形成并凝结了中国人特有的伦理情感、时间生命意识、文化追求认同感,甚至是一种准宗教意识。在各种独特的春节仪式中,中国传统的民族、民俗文化得以集中的展示和表现。春节,犹如高悬在民族天幕上的永恒明灯,以其独特的光芒辉映着当代中国社会生活。

  在常德民间,传统意义上的年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祭灶或二十四过小年,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此期间都要举行祭灶、团年、守岁、拜年、闹年等各具特色的活动,以祭奠祖先、除旧迎新、庆禧纳福、祈求丰年。

  

  进入冬至,常德人开始做腊货。从腊月初八开始、十八,廿八日,家家打扫扬尘,清除污秽。此后,农村开始大忙于做粑粑、炒米泡、切糖等年节食品,并接裁缝做新衣等。腊月二十三日为祭灶神日。腊月二十四日,年节正式开始,谓之过小年,又称“伢儿年”,澧县又有“高客郎(老鼠)过喜会”之俗。此日诸神下凡,享受人间祭祀,进行大赦,家长从此日起封手不打骂孩子,动土也不会犯煞;此日雇工回家,私垫散馆,农活全停;亲友开始互相馈赠节点。从此,过年气氛日隆。

春节,高悬在民族天幕上的永恒明灯

春节,高悬在民族天幕上的永恒明灯

春节,高悬在民族天幕上的永恒明灯

春节,高悬在民族天幕上的永恒明灯

春节,高悬在民族天幕上的永恒明灯

春节,高悬在民族天幕上的永恒明灯

春节,高悬在民族天幕上的永恒明灯

  腊月三十为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天,贴春联、门神、钉桃符,折冬青枝插于花瓶当摇钱树,贴财神赵公明像于堂。迎灶神回宫,请道士“安司命”。合家吃“团年饭”,不杂亲友。入席前,祭祖,敬神,醮饭、烧香,放炮竹。常德各地吃年饭的时间不一,有的地方从腊月二十四开始就择日吃年饭,为了便于女儿女婿,一般将年饭安排在除夕前一至二日,时间赶在天亮前,边吃边天亮,象征前途光明之意。菜必有肉丸,象征团圆;有鱼,象征年年有余;有韭菜,象征长长久久;有青菜,象征清清洁洁。忌鸡鸭同席,以免口角。

  澧水流域一般除夕早晨吃点心、压茶。然后全家忙着办年饭,并打扫卫生,贴对联、门神。年饭极其丰盛,猪头猪尾必不可少,煮熟后放在大钵里,置于堂屋燃烛烧香敲罄鸣炮敬神祭祖,然后就切瘦肉给小孩子吃。出了即食的鱼外,还要特制团年鱼,头尾齐全,送年时才能吃,象征年年有余,合家幸福。

  

  “三十的火,十五的灯。”夜晚,遍张灯烛.火炉熊熊,象征洪福齐天。农村火坑特烧大柴火蔸一个,寓“财都”意,将一直烧到元宵节送年时。全家换新衣,祭祀祖先,晚辈给前辈拜年,前辈给晚辈压岁钱。人们通宵达旦不眠而守岁。民间曾经传说有一个名叫“年”的怪兽,经常在除夕夜出来吃人。所以彻夜灯烛.火炉熊熊,这样就保证了家人的安全。天未亮,家主设香烛茶酒祭祀天地、祖先。然后开门至户外,烧香焚纸钱,放鞭炮,拜五方,谓之“出行”,贴红纸条于东方,上写“出行大吉、对我生财”八字。反身,拜父母尊长,其他晚辈亦拜。并彼此互拜.须口出“赞词”。媳妇筛蜜枣茶或蛋茶,先公婆,再长辈,后遍及全家人。接着,家主提着酒肉参拜土地公婆。澧县有的地方于先天测定出行方向,设置吉样物或财神牌位,届时由家中长者率家中大小往祭,然后回到室内向祖先拜年,再依尊卑次序彼此互拜。

  

  大年初一早餐后,往附近亲族邻友家拜“跑跑年”,互相作揖,口称“恭喜发财”,拜后即走,不接受款待,便赶往别家。路上遇到乡邻,即使平时曾发生过口角,也互相拱手。这一天禁忌很多。忌扫地、倒水,怕因此带走了财气。以后变通往内扫,象征财宝进门;忌说不吉利的话如“打、杀、砍、输、死、穷、赔、鬼”等字眼,并贴上“童言无忌”以防万一;忌打破杯盘碗盏,若失手打破,得赶紧说一声“碎碎(岁岁)平安”或“大发大发”。吃完饭忌说“吃完了”,要说“吃好了”。等等。

  初二为女婿向岳父家拜年特定日,称为“初一子,初二郎”,不到便为不恭。但桃源县等地却有“初一初二拜家门,初三初四拜丈人,其余时间拜乡邻”之说。澧县、安乡有“初一不出门,初二拜丈人,初三拜友人”之说。又有不能亲往者,托人投红贴至戚友家.答拜亦如仪,谓之拜贴。初七为人日,各家用七种菜作羹汤而食,又用纸或布剪成人形,或用金属箔镂刻成人形,贴在屏风上,又制作花卉,互相溃赠。有些文人还登高赋诗。初九俗称“上九”,为玉皇大帝生日,诸神上天,人们纷纷住附近庙中烧香,家中也举行祭祀。正月初一直到十五,乞丐“送财神”络绎不绝,以讨“利市”。家主若正欲出行,如遇其人,不但给“利市”甚丰,且设宴招待,一如贵宾。

  

  从初五起,民间各种游艺出动,有龙舞、狮舞、车车(舞)灯、采莲船、灯戏、土地戏和三棒鼓等。小孩则玩鞭炮。

  正月十五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叉称之为“灯节”。入夜,常德民间,家家张灯。街道、乡村、水边一片光明。有走马灯、八宝灯、莲花灯、虾灯、鱼灯等,争奇斗艳。灯上绘有山水人物、花鸟鱼虫,有的设置灯谜,猜中有奖。石门县农村兴放路灯,每户备明烛数十,每十步或五步燃烛一支;居于溪边者兴放河灯,备小板数十,钻孔,燃烛插其中,放入水中,顺流而下。又有放天灯者,用大幅薄纸糊成袋,袋口朝下,烛盏附之,燃烛充气上升。湖乡有赛灯的习惯,沟港两岸居民认为胜者预示五谷丰登,因此,必胜之心极强,如若赛灯将败,便烧茅屋一栋或儿栋,以图取胜。花鼓戏、龙灯、狮舞、采莲船纷纷出动,穿街入巷,锣鼓沉沉,欢声一片。家家以米作粉团,用糖、果仁为馅,称为“元宵”,元宵既白又圆,象征团圆。民间有“送年”的习俗,夜晚家家在堂屋、路边、水井、猪栏、厕所点香烧纸钱,以谢诸神,祈求保佑四季平安。“男妇嬉””是元宵特殊的人文景观。正月元宵是一年中唯一的“狂欢”节,人们在这一阶段打破日常的秩序约束,纷纷走出家门,看戏、逛灯、猜灯谜,走百病、闹夜,连平日隐藏深闺的女子这时也有了难得的出游机会。

  新中国成立后,春节放假三天,现在放七天。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特别是电子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除农村部分地区基本传承着传统年俗外,常德年俗得到了创新发展,年饭形式多样灵活,城里酒店吃年饭也成时尚;以发短信、电子贺年卡、打电话等即时拜年,不仅扩大了拜年范围,又替代了一般亲戚朋友的登门之礼;传统民间艺术空前活跃,看电视春晚守岁而送旧迎新,凌晨放烟花炮竹替代了出行;元宵节集中燃放焰火,群众自发放飞祈福灯;年前举行慰问基层单位或困难户等多种亲民活动、文娱活动和团拜活动。

春节,高悬在民族天幕上的永恒明灯

春节,高悬在民族天幕上的永恒明灯

春节,高悬在民族天幕上的永恒明灯

春节,高悬在民族天幕上的永恒明灯

春节,高悬在民族天幕上的永恒明灯

春节,高悬在民族天幕上的永恒明灯

春节,高悬在民族天幕上的永恒明灯

春节,高悬在民族天幕上的永恒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