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最美乡村 留住中国乡愁——江西婺源美丽乡村之路越走越宽

作者:沈洋、程迪 来源:新华网江西频道  
2015-02-11 11:00:38

  新华网江西频道2月11日电(记者沈洋、程迪)10日晚,“梦里老家”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在江西婺源首次预演,这台节目将于油菜花开时节正式上演。

  演出中,油菜花、枫叶、小桥、流水、人家等元素构筑了一幅经典的中国乡村水墨画,龙尾砚、油纸伞、徽剧、傩舞等元素反映了古徽州文化的深厚积淀。

建设最美乡村 留住中国乡愁——江西婺源美丽乡村之路越走越宽

婺源乡村 美景如画 (新华社记者 宋振平 摄)

  目前,婺源县有4A级以上景区11个,居全国县级行政区之首。传承了古徽商基因的婺源人,抓住乡村旅游发展良机创业致富。

  赋春镇农民祝学文,从承包经营鸳鸯湖景区起步,到投资旅游超市、餐馆、酒店、旅行社,成为有名的“农民老总”。“以前种几亩田,一年到头存不到钱,现在经营农家乐年收入40万元。”创办了李坑村第一家农家乐的邱五权说,没想到致富梦能这么快实现。在婺源,像邱五权这样靠经营农家乐,年收入从十几万元到上百万元的农户,不胜枚举。

  乡村旅游推动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旺了茶叶、山茶油、香菇、干笋等农产品销售。目前,婺源发展了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60家,并形成了赋春酒糟鱼、大潋山油茶、高砂荷包红鲤鱼等一批农特产品专业村。

建设最美乡村 留住中国乡愁——江西婺源美丽乡村之路越走越宽

古镇踪影(陈华英 摄)

  “甲路纸伞甲天下”,甲路村开发旅游伞、油纸伞、丝绸伞等40多种新品种,年产量50多万把。以生产龙尾砚著称的大畈村,聚集了238家砚台厂和商铺。

  2014年,婺源接待游客127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4.7亿元。旅游从业人员约占全县总人口四分之一,农民人均每年从旅游发展中增收1500元。

  以“水光山色”著称的江湾镇晓起村,被评为“国家级生态示范村”,去年仅门票收入就达200万元。可谁曾想到,十几年前,晓起村却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人均年收入不足1000元。

  晓起村是婺源发展的一个缩影。婺源乡村旅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农村变得更美、农民变得更富,赢得了“中国最美乡村”美誉。

建设最美乡村 留住中国乡愁——江西婺源美丽乡村之路越走越宽

江岭春色

  人们说,婺源是承载万千游客乡愁的“梦里老家”。婺源的美,美在生态与文化的完美结合,美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美在发展与保护的齐头并进。

  当很多地方拼命做大GDP的时候,婺源县为了保护生态,关闭了200多家污染和高耗能企业,对天然阔叶林“十年禁伐”,森林覆盖率高达82.6%;尽管招商引资压力巨大,但婺源为了不破坏旅游资源,对投资数十亿元的项目说不,坚决拒绝污染企业入驻,确保污水达标排放,守住了一江清水。

建设最美乡村 留住中国乡愁——江西婺源美丽乡村之路越走越宽

休闲婺源游 (新华社记者 宋振平 摄)

  在篁岭,这个有着500多年历史的村落,曾因房屋倒塌、村庄空心化一度濒临消亡。2009年,当地政府引进民间资本对篁岭村民进行异地安置,对古民居进行保护性开发。短短几年,篁岭就成为婺源热门景点。近年来,婺源县对60余幢古建筑、13座古桥梁进行了修葺,还首创了文化保护小区,推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

  婺源县委书记周遐光说,多年来婺源不唯GDP,保持发展定力,坚持保护生态环境、传承优秀文化,“一任接着一任干,久久为功,农村美、农民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美丽乡村之路将越走越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