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晚报讯(记者陈诚 通讯员张业鹏 付泽武)科研人员用手中的成果办公司,由过去仅有3家陡增到13家;发明专利由120多项增至320多项;技术交易额达1.9亿元,比上年增长35.7%……2014年,湖北工业大学“放水养鱼”,使科技成果转化呈现爆发式增长。
校方花300万“买”回开发基地
鼓励教授光明正大地办公司
校方昨日透露,该校万端极教授的公司,去年一年收入从100万元增长到500万元,预计今年可达千万元。
万端极手里握有可广泛应用于化学与环境工程领域的发明专利。2006年,为了使自己的发明专利有用武之地,他“私下”找到一家公司合作,利用别人的资金开始小规模的应用生产。由于碍于专利权的归属和学校科研教学任务,且没有团队人员的帮助,合作项目一年只有100万元的产出效益,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去年,湖工大推出支持在校科研人员利用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政策。校方筹措300万元资金,给予原项目合作开发者补偿,把10年前投入建设的开发基地以目前市场价置换回来,让万端极光明正大地办起了公司。与此同时,学校还为他配备了20人的师资团队、免费提供教学设备等,全力助其公司快速壮大。
万端极认为,学校是个大平台,有着雄厚的资源和整合能力,如果理念开明,对接省市政策顺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和成就一定不会低。
副教授转让4项专利
一年帮企业多赚1.8亿
该校化学与化工学院副教授徐保明原来有10项发明专利锁在学校保险柜里,改革后全部转让了出去。其中4项还漂洋过海转化到了非洲尼日利亚的中国工业园企业,使企业一年多赚1.8亿元。
“工业发酵”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直接对接我省食品、医药企业,与宜昌东阳光药业、武汉新华扬生物等药企协同完成的“工业微生物发酵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成果转化后实现销售额60多亿元,新增利税逾6亿元,创汇2.43亿美元。该成果去年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仅去年,该校就签订技术合同394项,技术交易额达1.9亿元,比上年增长35.7%。
放水养“鱼”实现多赢
转化收益九成以上归个人及其团队
武汉市、湖北省相继出台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后,湖工大在省属高校中率先推出了自己的配套政策。
这些政策主要有:科研人员创办的企业可使用学校的有形和无形资产,使用学校发明专利零收费,师生可以在岗和离岗创业,成果转化收益的92%—97%归教师及其团队所有,将成果转化处置权、使用权、收益权下放到个人,打通科技创新与市场资源配置之间的通道。
该校副校长董仕节告诉记者,之所以一年来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出现如此大的变化,除了政策上的可操作性外,本质还是学校对于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观念变了。
“放水把‘鱼’养大,形成良性循环,最后才能实现多赢。”董仕节说,“以前学校一项专利转让必须得到多方批准,时间长达几年,还往往得不到支持。加上成果转化后科研人员得到的收益只占小头,创业的同时还要承担教学科研任务,很多教师都觉得势单力薄划不来,造成科技成果转化叫得响却难实现的现象。”
12下一页 12下一页